【懷古慨今】衛國護教

文/星雲大師 |2024.09.14
327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太虛大師,近代高僧,以倡導人生佛教而著稱。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號太虛。晚清浙江崇德人。十六歲,入蘇州小九華寺披剃為僧。出家後即往寧波天童寺依寄禪和尚受具足戒。其後在永豐寺向歧昌和尚學經,再至天童寺修禪學佛,時常與閩僧圓瑛、會泉參究禪學。

宣統元年,隨寄禪和尚參加江蘇省僧教育會,並在南京從楊文會居士學《楞嚴經》,後又就蘇曼殊學英文。三年赴廣州弘揚佛法,被推為白雲山雙溪寺住持。

一九一三年全國各省占寺奪產之風盛行,僧界陷於紛亂。太虛與楊仁山等人在南京創立中國佛教協會,主張改革佛教,首先改鎮江金山寺為佛教大學,以抵制「廟產興學」風潮,後以「金山寺事件」而告失敗。寄禪圓寂後,在上海靜安寺舉行的追悼大會上,太虛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說。大聲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順應時代發展。

一九一七年後,太虛先後創辦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招收青年學僧,培養佛學人才,並考察日本佛教,歷遊英、法、德、比、美等國,弘揚佛教。還分赴湖北、四川、福建等地宣揚佛法,並從事撰述。

抗日戰爭期間,發起組織佛教「國際訪問團」,遠赴緬甸、印度、錫蘭以及星、馬各地,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各地華僑、華人和廣大佛教徒、佛教團體,積極支援祖國抗戰。

抗戰勝利後,擔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常委,於鎮江焦山籌設「會務人員訓練班」,對全國佛教進行整頓。一九四七年,太虛於上海玉佛寺圓寂。

其著述甚多,後由弟子們匯集成《太虛大師全書》行世。



釋初參曰:在清末民初局勢混亂的年代裡,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中國佛教也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前進。太虛大師卻能為革新中國佛教努力長達三十多年,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應該抱持著「佛教的命運操之在我」的使命感!為了佛教,我們要當仁不讓。世間苦難,正是考驗我們的道念與毅力;邪魔群起,也正是要我們「正本清源」,宣揚佛法的時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