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采風】高松城跡:從築城到現代的變遷 文/瑞奇 |2024.09.05 語音朗讀 72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櫻御門 圖/瑞奇內掘木舟 圖/瑞奇高松城西入口 圖/瑞奇月見櫓 圖/瑞奇 文/瑞奇位於瀨戶內海旁的香川縣高松城,建於一五八八年,與四國西北方愛媛縣今治城、九州東北方大分縣中津城,號稱「日本三大水城」,同時也是日本百大名城第七十七號,以內、中、外三重護城河和壯麗的天守閣聞名。在日本城池分類中,高松城屬於「螺旋式平城」,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建築特色。現今雖然「天守」已不復存在,但城內仍保留了許多重要遺跡,如「月見櫓」和「水手御門」,並透過復原工程,期待再現昔日輝煌。另依據松平公益會所藏之〈高松城及城下町繪屏風〉,亦可遙想高松城昔日壯闊之水城樣貌。高松城入口有二,分別為東入口與西入口。進入東入口,過「旭橋」,可見到被填平一半的「櫻之馬場」;西入口為原本的「二之丸」所在地,過「鞘橋」可至「本丸」區域。現今之鞘橋為一九七一年架設。據史料記載,築城當時有內護城河(內堀)、中護城河(中堀)、外護城河(外堀)環繞,並有二十座櫓(守禦望樓)和一座三重五階(三重四階,外加地下一階)的天守閣,整座城池占地約六十六萬平方公尺。除天守閣於一八八四年因老舊被拆除外,隨著周邊地區都市規畫,面向瀨戶內海的北側及部分護城河被填平,而殘存的內堀和中堀仍從瀨戶內海引入海水,可看到各種魚類遨遊水中。由西入口直行,站上一級階梯,可見往昔海城特色的「月見櫓」和「水手御門」,與城外明治時期高松港開發案填海修建之「國道30號水城路(水城通り)」。月見櫓為往昔監視船隻之用,水手御門則是日本城池中罕見面向大海之門,江戶時代的武士們會從這裡搭著小船,往來附近的駁船「飛龍丸」。再往南,經一枯山水式庭園後,可見原為城主別邸兼迎賓館的「披雲閣」。依庭園路徑續行,可抵達一九四五年毀於二次世界大戰「高松空襲」,並於二○二二修復之「櫻御門」。接著由原路返回二之丸遺址南方,可見一座連接本丸、長約三十公尺的木質鞘橋。往昔若二之丸即將被敵軍拿下,防守方只要破壞木質鞘橋,將使本丸成為一座海上孤島,藉此延緩攻擊方的進攻速度。過鞘橋後,有處依據江戶時代遺跡重建之石階通往天守觀景台,而石階頂端就是本丸天守閣的地下一層,可見地下一層基本結構的五十二塊基石和四根柱子的遺跡。站上天守觀景台,可以環望高松城內部、前方瀨戶內海玉藻防坡堤上的「紅燈塔」,與外圍的琴電列車進站。雖說天守已不復存在,腦海中仍快速湧起高松城的歷史:一五八七年,豐臣秀吉家臣生駒親正獲封讚岐一國十七萬石,後於一五八八年興工起造並引海水進入護城河。一六四○年,生駒氏因家內騷動被移封,結束了生駒家四代五十四年的統治。一六四二年,高松城分封給水戶「德川御三家」德川賴房之長男松平賴重,開啟了第二次改建與松平家十一代兩百二十八年的統治,直至一八六八年向官軍投降開城。一八六九年,高松城因版籍奉還被廢棄。一八八四年,天守因老化被拆毀。隨著時光流逝,高松城的部分結構已無法重現,但當地民眾仍希望能夠重建天守閣,為這座名城增添新的光采。對於歷史和建築愛好者來說,無論是其獨特的海城風貌,抑或是背後豐富的歷史故事,高松城絕對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 前一篇文章 【翰墨天地】知足天地寬 下一篇文章 【走進大西南】苗族跳月過中秋 熱門新聞 01【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2【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3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4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5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06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 學佛交流會深度對話2025.08.0507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42025.08.0108佛光山尔有寺獲贈 兩岸藝術家阿彌陀佛書法2025.08.0409MLB季中交易大戲 比智慧拚膽識2025.08.0110多閱讀能改造人生2025.08.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寶島踏查】哈瑪星貿易商大樓【開啟與未來,宇宙首航──黃冠連創作個展】跨世紀的奇蹟【撫今追昔】天女維摩一朝雲【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時光飛逝】聽媽媽的話【書藝心語】得到我心【遊藝筆記】凌霄花落半床書 作者其他文章【歷史現場】從戍衛海疆到軍艦博物館 德陽艦的奇幻轉型【佛門覽勝】 漫步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香火傳承】新屋天后宮守望笨港百年記憶【民俗資產】草濫清水岩 七堵歷史文化與藝術瑰寶【文化印象】從舊車站到文化園區:台中驛的華麗蛻變【寰宇采風】祖谷藤蔓橋與源平合戰之平家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