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范仲淹變法

文/毛蔚領 |2024.09.03
679觀看次
字級

文/毛蔚領

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有王安石變法,又稱「熙豐變法」,企圖富國強兵。其實在前朝仁宗慶曆時,即有范仲淹主持慶曆變法,亦稱「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仁宗有感於宋與西夏戰爭三敗、與遼國之間的危機,加之內政因循苟且、綱紀隳壞,欲改革天下弊病,特手詔「盡心國事,毋或有所顧避」,期待時年五十五歲、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范仲淹與樞密副史(國防部副部長)富弼,共同主持政治改革。

他們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改革建議。就此內容言,澄清吏治尤為當務之急。

范仲淹在各路(「路」為宋代大行政區名)監察轄區官吏之責的官員名冊中,經嚴格考核,凡是冗員腐官、碌碌無為之輩,就一筆勾銷他們的職務,並提拔務實有能力的官員到重要位置上。

富弼見范仲淹下手毫不留情,試圖勸阻:「范公,你只是一筆勾掉了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家人怕都要傷心痛哭了。」范仲淹回答:「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百姓的痛哭?」

這種寧以不適任官員一家哭,換取一路百姓不哭的仁民胸襟,也難怪會寫出源自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經典名句。

然因罷黜汰換了許多官吏,阻礙了世襲官僚與權貴之徒的既得利益,引發官場上其他守舊派官員的反對抵制,並造謠毀謗范仲淹等人為朋黨,凡不附和者則力加排斥。之後因仁宗對改革失去信念,推行一年四個月的新政遂宣告失敗,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等人均被罷職逐出朝廷,也影響後來王安石變法以「理財為方今先急」,不再以裁汰冗官貪吏為訴求。

范仲淹晚年多病,於仁宗皇祐四年病逝徐州,享壽六十四。生於蘇州吳縣的他,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南宋的朱熹更稱頌范仲淹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