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劉雲英
明明是亮燦燦的陽光普照,朋友臉上卻烏雲密布,說是正面臨抉擇,兩天沒睡好。
「小孫子要上小班,兒子問我願不願意每天下午去接他放學?」朋友有點為難,摸著隱隱作痛的膝蓋,沒有一口允諾。她從襁褓中接手照顧了三年多,經常疲憊不堪卻不敢言,好不容易功成身退,打定主意想和老友多歡聚、出遊玩樂,或到社大選修課程,重拾當學生樂趣,雖然極愛這個小鮮肉,但一諾千金的代價就是失去自由和體力透支,她遲疑了。
我腦海裡突然浮現出幾年前風靡台日的超人氣美食綜藝節目〈料理東西軍〉,兩位主持人分別帶領兩名廚師團隊較勁比廚藝,最後兩手一攤請問試吃過的來賓:「你今晚要點哪一道?」來賓同時舉牌以多數決,選贏一方可大快朵頤,輸則一旁垂涎乾瞪眼。
在抉擇時,鏡頭刻意拉近來賓臉部特寫,無論男女,五官均皺成一團陷入苦思。朋友現在的表情就是這樣。
不只是一餐美味料理,人生的每個選擇當下,都讓人猶豫不決。
我是過來人。去夏,兒子與媳婦在商量將三歲小孫女送往公司附近幼兒園就讀,上下課與他們同進退。「可是園方四點半下課,那時我們還沒下班,只能課後延托,萬一加班怎麼辦……」有那麼一瞬間,我很想自告奮勇挺身而出:「我可以每天去接她放學。」但我忍住沒說出口,諒兒子也不敢主動要求,畢竟這是新手父母應當自行解決的事。
身邊很多退休友人都曾包攬下接送金孫放學的任務,像A總是午茶喝到一半談興正濃時匆匆離席,我們也見怪不怪;B上社大四點下課,有次老師講到意猶未盡,她不得不奪門而出,馬路狂奔不慎摔跤,上午至復健診所報到,下午忍痛照常接孫子;C則完全犧牲小我,乾脆退出熱愛的步道團和戶外寫生課,就唯恐身在外趕赴不及。
其實我也很想為兒子分憂解勞,但退休已久閒散慣了,不願日日被固定時間綑綁住,有時看著小孫女睜大那雙清亮明眸,仰頭對我說:「奶奶,我不在,妳有沒有想我?」「妳怎麼想我呀?」難免天人交戰,差點棄甲投降跟兒子毛遂自薦,無非是想早點見到她,然而最終還是選擇三緘其口,凡事給自己留點退路,就是明哲保身之道。
朋友笑說,要不擲筊問神指點迷津?我則良心建議她量力而為吧。犧牲未必是一種成全,也可能造成兩敗俱傷。老弱殘兵已不適任上前線衝鋒陷陣,何不退回後方做機動性人力支援?我們疼愛孫子也不急於一時表現。曾看過韓國一百零六歲老奶奶在採訪中表示:「多活一天,就可以多看兒孫一眼。」所以她從不委曲求全,相當愛護自己。這不是自私也非無情,只有健康活著,才能好好陪伴金孫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