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前陣子有部動畫片《腦筋急轉彎》引起很多討論,不論是校園中的人際互動,或是家庭裡的親子關係,很多人都一再在情緒迷宮中打轉,徒勞於反覆尋求排解情緒的方法而不可得。
我家有一個相對敏感的孩子,對於環境與人的變化,都需要比一般孩子更長的時間適應。因此我從他很小的時候,便一直在學習「情緒引導」──這個看不到、摸不到,卻一直讓人困擾的東西,從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營養學到身心靈科學,我無一不探索研究並實驗,期望在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前,我便能準備好如何因應隨之而來的情緒衝擊。
就在電影上映的這段期間,我正接觸一個過去沒聽過的新科學──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其實這個理論已被發表並證實近三十年了,基礎概念大致源於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主要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錯運作而來的,兩種神經系統作為人類感應壓力並作出反應。
然而,美國的Dr.Stephen Porges進一步認為,在「副交感神經系統」中,迷走神經占約百分之七十五,這些迷走神經又包含了人體內臟的生物訊息與腦部訊息彼此傳輸。迷走神經系統可以分為三項運作路徑:負責情感與社交的腹側迷走神經;負責戰逃防禦的交感神經;負責阻斷感受、解離並自我保護的背側迷走神經。三項神經系統交錯反應運用,得以讓我們順利調節日常面對的挫折。
現代社會已有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觀念,閱讀完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基礎後,我聯想到自己曾經學習過「兒童撫觸按摩」──非常方便且容易執行的按摩法,這是源於「人智學」的理論基礎,透過高度信任的親密關係成員(如家人、伴侶、好友),碰觸上半身包括手、背、頭、頸等部分,以便安撫兒童在探索世界時面臨的挫折與驚嚇。
由於這項按摩方式完全不觸及人體敏感部位,並建議在著衣的前題下進行,因此較無侵犯身體的議題。我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只是「兒童」,連很多大人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只要輕輕撫觸背部中心點(肩胛骨處),便能感到平靜,也因為這份平靜而能幫助自己清晰地面對眼前難題。
除了簡單的肩背撫觸外,與動物(或寵物)連結也是能找到安全感的方法之一,研究顯示,與動物相處及待在大自然環境時,可以調節人類過高的心律,並讓腹側迷走神經恢復運作,科學界也已肯定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跟幸福感有正相關。
相較於過去以為「轉移注意力」可以排解負面情緒的觀念,我更傾向這些另類情緒引導法,簡單的擁抱、與動物互動、散步於大自然中,便能更健康、更輕鬆地穩定自己,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