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暑假期間,到一所學校帶孩子進行暑期寫作課,七、八月的天氣極為炎熱,尤其是戶外蒐集寫作素材的課,不只孩子,老師也叫苦連天。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課,也是剛放暑假的第一天,社團教室的班級導師不在,再加上行政人員採輪班制,對教室的設備也不是很嫻熟,教室的冷氣無法啟動,只有幾台吊扇在天花板上努力地運轉著。因此,其中的幾節課,我和孩子們體會了「心靜自然涼」的真諦。
上課時,我和孩子們都熱得不得了,然而,身為教師,總不能在課堂上和孩子一起起鬨,我只好耐住性子,一本正經地繼續營隊的課程。孩子依舊躁動不安,又是拿扇子,又是抓著衣領往前抖動,不知怎的,過了幾分鐘之後,孩子就不再抱怨,也慢慢恢復了平靜。我刻意不再提風扇、天氣的事,沒想到,就這樣度過了一個上午,三節課。孩子們也開心地完成了作業,彷彿什麼都沒發生一般。
我回想了一下,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其實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修心之道:「心靜自然涼」。我和孩子們在課堂上,玩著語文遊戲;又是玩接龍、又是玩聯想,接著又進行圖文創作、製作小書,老實說,因為孩子喜歡這些活動,所以全心投入,壓根兒忘掉「天熱」這件事。
有時候,孩子們並沒有這麼熱,只是因為全班的集體作用,讓盲從與附合加強了「熱感」。他說熱,一旁的人跟著喊熱,另一位愛出風頭的孩子也大聲嚷著:「好熱」,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讓孩子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的環境中:「如果我不喊熱,我是不是就成為班上的異類了?」因此,讓孩子心靜,不提「天熱」兩字,讓全班歸於安靜,也能有效解決體感溫度的問題。
那天上課,風扇是打開的,窗戶也是通風對流的,偶爾有風灌進教室與走廊,說實在的,也是一種酷暑下的清涼。我刻意讓自己沉澱,看著外面的晴天雲朵,還有窗外傳來的陣陣蟬聲鳥鳴,望著望著,聽著聽著,也忘記了內心的煩燥。或許,試著帶孩子練習如何讓心靜下來,投入於有興趣的事物中,轉換心情,也是個對抗酷暑的方法吧!
根據統計,全球的氣溫在未來的日子裡,只會愈來愈升高,不會有下降的可能。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好好與氣候共存是極為重要的課題。天熱,固然想開冷氣,但這是一種治標的行為,真正的治本,還是要從「心靜」開始著手。好好的培養心靜,不僅僅是在夏天才適合,平日孩子從戶外奔波進室內、從動態轉換到靜態的場域、躁動不安時,都適合透過心靜、靜坐、閉眼等方式來修心,也同時修行。
那堂課結束後,有幾位同學繼續留在教室裡,我說,天氣這麼熱,還不趕快回家?孩子說:「暑假難得可以玩手機,就留在教室吧!」他們還說:「心靜自然涼呀!」這麼看起來,這種熱,孩子究竟是可以接受,還是不得不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