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鄭成功四百歲誕辰

文/王文隆 |2024.08.28
436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將台灣島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裡奪回的,是曾經被喻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而今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就是鄭成功誕生四百年的日子。

鄭成功是一名混血兒,父親是明末騁馳東南海疆,勢力跨越日本、台灣及東南亞的大海商鄭芝龍,母親是日本肥前國平戶武士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松。田川家位在長崎平戶島上,田川松喜歡到海邊撿拾貝殼。寬永元年(一六二四)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田川松頂著大肚子,一如往常地來到海邊拾貝,不料在千里濱竟然突然陣痛,在來不及趕回家生產的情況下,於海邊的大石頭上誕下了一名男嬰,乳名「福松」。

福松的照顧工作落在母親田川松身上,七歲啟蒙時,鄭芝龍將他送回福建南安的故鄉,取名「森」,於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進入南安縣學;崇禎十一年考取秀才,成為南安縣二十名廩膳生之一,得領取廩米津貼;崇禎十四年,迎娶禮部侍郎董颺先之女董友;崇禎十七年,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名儒禮部尚書錢謙益門下。崇禎皇帝自縊於北京後,南明支撐了一段時間,其中一任隆武帝是在鄭芝龍支持下登基的,也因此鄭森被賜了國姓,名「成功」,這也就是國姓爺與鄭成功一名的由來。

鄭芝龍為保家業,與同樣出身南安,原為明將而兵敗降清的洪承疇聯繫,同意率領家族前往北京,不再抵抗。鄭成功聞訊,堅決反對,然鄭芝龍仍一意孤行,迫使鄭成功斷絕父子關係,並前往儒廟焚燒儒服,投筆從戎。然而,攻閩清將愛新覺羅博洛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北京後,復出兵攻打鄭氏故鄉南安,鄭芝龍降清圖存的目的不僅沒有達成,還賠上了鄭氏家族的自由與故鄉的根據地。鄭成功之母田川松當時已搬至泉州定居,碰上此次劫難,於戰亂中自殺,消息傳到鄭成功耳裡,更加堅定反清的決心,自此開啟了抗清、攻台等一系列的壯舉。

鄭成功雖然在日本只待了七年,爾後不曾再踏上位於九州的出生地,但因他中日混血的傳奇人生,且親弟弟田川次郎左衛門仍留在日本延續鄭氏一族血脈,使得日本對於鄭成功也別具好感。當初田川氏產下鄭成功的大石,被當地人稱為「兒誕石」,形狀特別奇異,後高前低型如平台,恰似生產的床。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大石受到海濤不斷衝擊,已漸漸失去原本的形狀,平戶市政府為了維護該石,特地在石前修築一道半環型的牆,立石碑「鄭成功兒誕石」為紀念。

在兒誕石附近,還有一座大石,是平戶第三十五代藩主松浦熈(観中公),為借鄭成功忠孝義勇的節操鼓勵藩內的善良風俗,找來碩儒朝川鼎書成〈鄭成功將軍傳〉。全文約五千五百字,因字數太多,找不到合適的大石撰刻,由藩內儒者葉山高行另撰一千五百字短文,交書法家多賀嘉彰書寫,石工久家初次郎、豐里萬吉兩人刻石,於嘉永五年(一八五○)年立於千里濱海岸。這座石碑長二百二十公分、寬一百五十二公分、厚四十六公分的大石,相當醒目。

此二處之外,周圍還有一座據傳是鄭成功故居改建的鄭成功紀念館,以及一九六二年自台南延平郡王祠分靈來日設置的鄭成功廟,神龕上懸掛〈浩然正氣〉四字牌匾,於每年五月八日鄭成功忌日舉辦祭典。這些相關的遺跡,都值得在走訪平戶時一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