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家誠
遠古時期,為捆繫網紮獵物,產生原始的繩編,除生活實用功能,結繩亦為文字的前身。
《易經‧繫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
中國結,古稱「絡子」,是一項中國傳統編結藝術,起源於結繩記事,由線或繩編成,繩結逐漸形成了生活內涵,用於器物的裝飾與服飾中。
每一個基本結會根據其形、意命名,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搭配組合其他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如「雙喜臨門」、「吉祥如意」,表示祝福或祈求。古物今用、具工藝之美的中國結,將結繩文化提升為一門藝術。
另外現今中學教育有門「野外求生」的選修課程,教導學生從事登山健行、溯溪露營等親近自然的活動時,也要先學習野外求生的知識及技能,發生危難時才能化險為夷,自救與救人,其中,就包含常用的繩結。
繩結的種類與用途相當多元,舉凡綑綁、紮營、攀登、渡河都能用上,教學時不僅要學生懂得繩結變化,更注重解套與復原。
古人結繩記憶,現代人善結「心結」。中醫認為,「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自己不懂調節,便會「肝氣鬱結」,長久下來終會干擾內分泌與免疫系統,健康因此亮起紅燈。心理專家則建議,心理與情緒會連帶影響工作與生活,負面情緒通常是自己過不去,不是事情過不去,不放下執著,又怎能化解「心結」。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結」、「一笑治百病,再笑解千愁」,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人生的困境就像錯綜複雜的繩結,放鬆易於排解,緊纏難以解脫,只要耐心將千頭萬緒理出脈絡,拋開煩惱一笑置之,必能揮別抑鬱迎向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