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聯經出版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這本書雖是日記,卻一點也不枯燥或公式化,作者在文字中潛藏了許多人情世故、小鎮風情和諸多有關書籍的知識。
近二十年來,因網路崛起,智慧手機發達,閱讀紙本風氣不振,國內傳統書店關閉了一大半,連鎖書店業績也受挫,但這是全世界普遍現象,非本國獨然。
最近讀了蘇格蘭最大二手書店老闆尚恩.貝西爾(Shaun Bythell)所寫的《二手書店店員日記》,不禁被他的幽默和生動描述所逗笑了,也增進對二手書店及業者心聲的認識。這本書充滿對圖書本身的介紹,所有愛書人都可閱讀。
書名雖叫日記,其實是按日編排的報導文學體,看得出是日記的固定格式,只是每天開頭有「線上訂單幾個,找到的書有幾本」,以及後面結尾的「總收入多少英鎊及幾位來店顧客」的統計而已。內容應是其前作《你在書店會看到的七種人》、《二手書店店員的告白》的補充或續作。
每個月選本好書
貝西爾是在2001年11月1日,39歲那年, 買下位於蘇格蘭威格頓(Wigtown)小鎮的書店(The Book Shop),成為店長。此家書店是蘇格蘭最大的二手書店,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貝西爾並沒有像國內二手書店賣咖啡,但威格頓在1988年獲得「書城 」(Book Town)地位,吸引許多書商進駐,加上每年9月底有十幾天的圖書節,帶動了觀光人潮,貝西爾也參與了圖書節的組織和活動,基本上,他的生意還不惡,可以撐得下去。
在經營上,他也參與了網路訂購,並採用招募「隨機閱讀俱樂部」(Random Book Club)的會員制度,以一年繳費59英鎊,每月就可獲得店長的選書一本。貝西爾有信心每個月選到一本好書寄給會員,這就是他開書店的功力,此制度挽救了書店業績一度下滑的危機。
熱愛工作的原因
但書店本身還是請不起太多店員,只有一位可以輪值多日的妮奇,以及其他工讀學生,讓貝西爾可以出去蒐書、買書。
妮奇雖是50歲的中年婦女,但她的角色和作為,是好動和好奇的,常是書中逗趣的情節所在,她和貝爾西既是老闆和員工,也算是朋友,兩人常互相挖苦、開玩笑,讓這本書充滿幽默風趣點。
當然,貝爾西在書中主要還是談論二手書商如何歷練到懂各種書的行情,二手書的價值不再是初版書或曾是暢銷書。他在收書過程中,認識了各種處理家人過世後留下「遺」書的家庭,在店裡也遇見過各種奧客或熱愛書籍的購書者,人生百態,加上圖書節時能見到、參與接待來訪的各國作家,這應該是他能熱愛工作的原因。
這本書雖是日記,卻一點也不枯燥或公式化,作者在文字中潛藏了許多人情世故、小鎮風情和諸多有關書籍的知識,每月開頭也引用文學大家,曾當過書店店員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書店記憶》(Bookshop Memories)一段話作為引言,增添本書的文學和哲思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