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孟廷
文/江明麗
林小偉是一個喜歡看歷史故事書的小朋友,尤其偏好帝王治國的內容,趁著暑假跟家人走了一趟中國大陸西安省,去探究中國史上第一位稱為皇帝的君主秦始皇的陵寢文物,他對於大面積的兵馬俑陪葬坑非常好奇,也在專業解說員的導覽下,了解這位王上的集權思想,連到了冥界也企圖帶著他的軍隊橫掃一切。
古代俑葬 典型代表
秦始皇的兵馬俑陪葬坑位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距離他的皇陵大約有1.5公里,帝王陵寢總面積約有56.25平方公里,大概等於7800個足球場大,目前已經挖掘出來的陪葬品坑有3座,因為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考證,除了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光是去參觀過兵馬俑的世界元首就超過200位。
兵馬俑坑是在1974年3月被發現,當地的居民因為往地下鑿井挖到了殘破的陶俑碎片,讓這片廣袤的陪葬坑得以出現世人眼前。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的興建大約在西元前246〜208年之間,耗費38年的光陰。兵馬俑的陪葬來自古代帝王或貴族崩殂會有奴隸活人陪葬的習俗,因為過於殘忍,後來以泥塑的陶俑代替,秦朝的兵馬俑是最具代表的文物之一。
林小偉先從一號坑逛起,那裡是規模最大的陪葬文物區,長約230公尺,寬約62公尺,深約5公尺,全部土坑挖掘出來的兵馬俑數量約有8千多個,一號坑就有6千多個。這些陶俑都是步兵與戰車,僅有8位將軍級以上的陶俑,令人驚奇的是每一尊的樣貌型態都不同,身長約1.8到2公尺,在兵種或階級上可依據他們穿著的服裝或頭飾可以區分,包括有高級、中級、下級軍吏俑等,還有青銅弓箭、青銅戟(戈與矛的組合)。
空心燒製 栩栩如生
初發現時有不少陶俑已經殘破,目前看到完整的樣貌,是修復師花費大量心力還原全貌的成果,據說一尊陶俑的修復要8個月到1年多的時間,是項很大的工程,讓林小偉非常佩服這些尊重歷史文物的專家。大部分的陶俑都是原始的陶土色,當初秦朝的工匠在製作時有漆上色彩,紅、綠、紫、藍、黑各色非常繽紛,後來因為挖掘讓文物接觸到空氣氧化才導致顏色消失。
一號坑看的是兵馬俑聲勢浩大的場景,可以了解秦始皇對於兵士排兵布陣的行列。二號坑兵種更齊全,長約124公尺,寬約98公尺,可以看見包括跪射俑、騎兵俑和鞍馬俑等種類。三號坑有點類似戰時指揮部,面積最小,這裡最特別的是有一輛駟馬戰車。要欣賞完整的兵馬俑得到另外陳列的展示廳,這都是經過修復,原汁原味重現的文物。林小偉對於工匠們把跪射俑的神態及戰車打造得活靈活現深感佩服,包括鎧甲、頭上右側的髮髻,還有身體右膝著地、左腿曲蹲以及雙手在身體右側手握弓弩等待的模樣栩栩如生,好似下一秒就令出準備攻擊。
另外還有特別陳列的2輛青銅車馬,有一輛是秦始皇的鑾駕,尊貴到連駕車者都是將軍等級,而青銅的材質也讓現今研究秦朝冶煉青銅與製造馬車的技術有相當大的幫助。透過西安的兵馬俑,可以窺見一代帝王至死都要把持權力的欲望,也看到了2200年前藝術工匠精湛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