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Zandy
文/林念慈
蘋果似乎洋溢著西洋情調,比如夏娃偷吃禁果、希臘三女神的金蘋果之爭、牛頓被蘋果砸到而發現萬有引力、白雪公主誤食毒蘋果,而黃春明《蘋果的滋味》,不也正以蘋果象徵遙遠的外國夢嗎?
古代中原雖無蘋果,但有同為蘋果屬的「柰」,西漢時曾出現在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柰,果小皮薄,味道甘甜,據說能吸引禽鳥入林,故又稱「林檎」或「來禽」;一說柰與林檎是「一類二種」。受華語影響,日本人稱蘋果為林檎(リンゴ),許多說閩南語的人則沿用日文讀音。至於「蘋果」之名,源自梵語「bimba」,漢語譯為頻婆、蘋婆、平波,果實紅艷,形狀如嘴唇,但實指「鳳眼果」。
元朝時蘋果由中亞傳入中國,味道與賣相自不能與現代的蘋果相比。明朝萬曆年間,王象晉《群芳譜.果譜》云:「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被認為是最早使用「蘋果」的文字紀錄。清末,美日外商在山東、遼東引進西洋蘋果,改良後大規模栽種;慈禧太后鍾愛果香,房中隨時擺放四百顆蘋果,且需日日更換,所費不貲。而台灣栽培蘋果則是自一九五八年起,從福壽山農場開始試種,逐步推廣至梨山、武陵農場等地。
「書聖」王羲之辭官歸故里後,在田間種植果樹,曾寫〈來禽帖〉,請朋友給他一些水果種子,收成時再分送大家果子。好友梅堯臣收到蘋果很開心,詩云:「右軍好佳果,墨帖求林檎;君今忽持贈,知有逸少心。」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誼、分享的快樂,勝過瓊漿玉液;明朝曹義〈林檎〉:「異種相傳蜀郡生,老僧何事獨留情?也知不是貪滋味,愛此纍纍果實成。」描寫老僧喜歡特殊品種的蘋果,並非貪愛口腹之欲,而是欣賞果樹豐碩,展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境。
古老的愛爾蘭塞爾特族人相信,未婚女子在萬聖節的夜晚對鏡削蘋果,並從高處拋下果皮,果皮落下的樣子,便是未來配偶的第一個字母。這儀式恰如台灣少女的都市傳說:半夜十二點在鏡前削蘋果,若果皮不斷,就能看見丈夫的容貌。我沒嘗試過,主因是擔心見真愛以前先濺血,或刮傷丈夫雕刻般的硬朗臉頰,後來發現多慮了,醒醒吧,中年以後,哪來刀刻般的下頷線?誰都是親切的蘋果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