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雲端大廠爭相投入大量資金來台申請設立資料中心,但能源供應是最大變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日前表示,桃園以北地區大型的資料中心已不再核准供電,「呼籲高科技產業到支持電源開發的縣市發展」。
總統賴清德八月八日才剛主持國家級的氣候變遷委員會首次會議,委員會設立目的是要重新凝聚社會共識。
未料,隔天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公布最新供電政策,竟然是用差別供電引發南北對立,強制國際大廠只能往中南部走,難怪被國民黨批評台電「戰南北」,也讓總統府成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加深了政治偏光色彩、降低了中立理性格局。
表面上,台電的理由是雲端資料中心為大量耗能產業,而北部的電廠和電網都不夠,中南部電力北輸不利電力系統的安全與穩定。但電力供應只是藉口,賴清德總統就任後的「大南方思維」,擺明了國家重要資源都要南部優先。
人工智慧(AI)在今年開始爆發式成長,未來五年內至少還有十座國際大廠的資料中心有意設在台灣;但資料中心最關鍵的就是能源供應,沒有足夠的電力一切免談,搶得到電的地方政府才有可能爭取到國際大廠青睞。賴清德今年已多次宣示,未來AI等最先進的產業要往台南、高雄移動;沒想到,原來是將理應全民共享共用的國家電力進行分配,拿來當成干預產業發展與市場經濟的一項籌碼。
台灣地域狹小,水電資源有限,台灣若要打造成為「AI島」,應先務實盤點台灣的水電、土地等資源承受能力,究竟能容納多少座AI資料中心,訂出合理的發展策略,再公平地從有意申設的國際大廠計畫中擇優挑選。
但台電僅簡單用北部的電廠和電網不足,就用「不供電」手段將桃園以北排除在AI資料中心的建置範圍之外,理由過於牽強,難以服眾。尤其,雙北電廠不足,主要是過去八年執政黨的能源政策失誤,導致新北市兩座長期運轉中的核電廠陸續除役,一度籌設中的核四也從未有見天之日。至於桃園縣,縣內電廠密集,大潭七號與九號的新型燃氣機組也配合政府興建中;桃園無法雀屏中選真正原因,應與桃園縣也是藍色執政,且桃園縣長張善政曾任谷歌資料中心亞洲最高營運主管,更懂如何對國際大廠招商。
台電把自己捲進政治漩渦實為不智,台電最近兩年連續發生鉅額虧損,到去年底止累積虧損已將近四千億元,超過台電資本額一半以上。行政院今年度提出追加預算案,計畫撥補台電一千億元,追加預算案還在立法院待審議。而台電竟瞄準北部的縣市,在此刻端出差別供電政策,徒增爭議,立法院勢必吵翻天。
以前地方政府為了爭稅源、搶資源,曾用各種手段干擾大型企業搬遷總部;如今台電開惡例讓搶電問題白熱化,未來地方政府為了搶水、搶電,勢必動作不斷,產業發展恐將難有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