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烏托邦》
圖/摘自博客來
文/朱玉昌
在AI巨浪襲捲全球的此刻,當代哲學殿堂閃耀著一顆亮眼之星,現職牛津大學聖十字學院的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教授,出版《深度烏托邦:在一個完美世界中的生命與意義》(Deep Utopia: Life and Meaning in a Solved World)一書,引起關注。
博斯特羅姆教授因「存在風險」(Existential risk)、「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人類增強」(Human enhancement)、「全腦模擬」(Brain emulations)等多項學術成就聞名於世,並於十年前獨領風騷,精準預測今天的AI發展方向和潛在風險。
從傳統「奮鬥方式」變遷、「人工目的」探索、「數位意識崛起」和「意識轉移」,談到「烏托邦」與現實狀態、AI科技造就大規模失業,再論述「後工具性目的」和「文化變遷」、「馬爾薩斯與人口壓力」關係,博斯特羅姆教授以小說般流暢的筆觸,在理性和感性間編織出一幅蘊含睿智與哲思的畫卷,字裡行間看似偏離AI領域,內在卻紮實探討著人類未來社會深受AI影響,人類該如何找到生命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後稀缺社會的挑戰
書中描繪出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世界,他假設AGI(通用人工智能)已經取得成功,所有困擾人類的重大課題也都解決,社會公平與和諧也全部實現。人類在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裡,實則邁入一個「後稀缺」的時代,在「後稀缺」世界裡,人們資源雖然不再短缺,但並未因此得到富足。
那是因為傳統式學習和工作等奮鬥方法,已經失去重要性,加諸工作需求量大幅衰減,造成大規模失業,所幸,這些令人憂心的技術性失業會被重新定義成新的經濟模式,之後,自動化進步將會帶來新的機遇,社會來自「資本」和「土地」的收入可以為所有人提供奢侈品。不過,這個時候人類也會自然產生兩極分化現象,多數人會變成無所事事者,飽食終日無思進取,另一部分,則不斷追求創新、尋找新體驗,成為走上創造性之路的精英階層。
哲學與精神新體現
處在一切問題都被AI解決的世界中,人們面對的將會是新的哲學與新的精神挑戰。儘管AI表現優越,仍能激發人類的興趣,種種因失去傳統工作而可以彌補心靈空虛的活動,諸如業餘藝術、音樂、社交互動、園藝或者個人遐想等,將成為人類未來生活的常態,此外,人類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外貌、屬性,甚至透過AI技術來改變心理和記憶,以此滿足新的體驗和突破。畢竟,人生所圍繞的享樂主義,都與「瞬間快樂」、「長期價值觀」、「道德考量」和「成就感」密不可分。總之,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結果」都是固定的,所以享受生活過程,才是新的生活主流。
掌握「生而為人」的關鍵
《深度烏托邦》為人類描繪出一幅即將呈現的未來世界,一種技術上可行的烏托邦願景。博斯特羅姆教授深知讀者可能無法確信人類能夠安全實現這個願景,回歸治學精神,他用極其客觀態度,兼容闡述了平衡風險與回報的重要性。當人類跨入AI紀元,務須熟悉使用工具,明確自我需求,一切教育和欲創業者,更當著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便應對AI挑戰。同時,還須重新審視生活意義,發展情感聯繫和學習良好道德修為,惟有掌握好「生而為人」的關鍵本質,才不會被AI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