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自2005年首款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問世以來,近20年都沒有專屬標靶藥物,可治療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近年迎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新曙光,終於有BRAF基因突變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使用。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表示,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具有化療反應不佳、容易轉移與復發的特性。依臨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平均7個月就會復發、存活期低於14個月。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自諒說,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安靜」的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隨著發生位置略有不同。根據臨床觀察,患者發生症狀後才就醫,確診時往往已屬第三、四期。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醒,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若希望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甚至爭取治癒,個人化醫療格外重要,因此,治療前需要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敵人以及可使用的標靶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