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民意的形成必須奠立在正確的事實基礎上,否則選舉和罷免所呈現的民意是扭曲的民意,甚至是被操控的民意。對於選舉結果蘊含的民意趨勢,必須正確解讀,不被表象蒙蔽,避免造成認知上的扭曲。
台灣的民主政治品質見仁見智,不無檢討餘地。其中一個面向是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認知,有些經由立場各異的政黨及候選人形塑,有些從立場鮮明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或具有關鍵性影響力的人禍之,多半帶有偏見及政治意圖,所以民眾所認知的真相通常是假象,由此而形成的立場往往欠缺正確事實的支撐。
台灣大選剛結束半年,現在又掀起罷免風潮,選舉是宣揚自己而詆毀對手的競爭,罷免更是仇恨動員的極致表現。無論是選舉還是罷免,都是在傳播有利於己的事實,激化選民情緒,並且加劇選民的分化。掌握較多資源的政黨及候選人比較容易得逞,因為他們操控民意的動能較強。
另一方面,許多民主國家中不同陣營選民之間政治認知的歧異日益擴大,社會撕裂程度也更加嚴重;由於內部分化愈來愈顯明,因此民意板塊不是趨於兩極化就是多極碎片化。
進行中的美國總統大選兩黨極端對立,近幾次大選的對峙與分化程度更是變本加厲,兩黨幾乎已到不共戴天地步,雙方支持者對於國政的認知也是南轅北轍,沒有共同語言。歐洲幾個大國的選舉則呈現多極碎片化的走向,選民認知與期望毫無共識。如何從選舉結果精確解讀民意趨向,也必須掌握事實的全面性真相,否則產生誤解與誤判。
拿最近的英國眾議院選舉結果來說,表面上是從右翼的保守黨轉向左翼的工黨,深入探究卻可以發現另有蹊蹺。
事實上,工黨只獲得百分之三十四的選票,卻獲得百分之六十四的席次,哪能說是英國民意大幅向左轉?左傾的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雖然獲得七十二席,但得票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反而是極右的改革黨雖然只獲得五席,但得票率高達百分之十四,排第三。這足以反映英國民意不但沒有向左轉,反而是向右轉。
法國也是表面上左翼坐大,其實是極右翼繼續擴大民意版圖。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第一輪極右翼的國民聯盟大勝,左翼與中間政黨在第二輪通力合作,使得兩個陣營席次都超過極右翼。一般解讀是極右翼挫敗,其實,極右翼席次翻了一番,得票率還獨占鰲頭。國民聯盟得票率百分之三十七點一,左翼聯盟獲得最多席位,但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六點三,中間立場的聯盟得票率僅有百分之二十四點七,顯示法國極右翼的基本盤堅固不移。
台灣今年初總統與立法院選舉結果,執政的民進黨從全面執政淪為「雙少數」,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只獲四成選票,民進黨立法院席次也居少數。這樣的選舉結果所顯示的民意趨向,無疑是對執政黨不信賴,但因為選舉制度特殊,所以執政權歸屬不變。如果我們的總統選舉採取法國式的兩輪投票,則藍白一合就可取得執政權;如果我國是內閣制國家,而藍白席次過半,大可組成聯合內閣,取得執政權。
所以,民進黨「雙少數」還可執政,完全是憲政制度使然,而非民意認可其繼續執政;如果考量目前媒體受操控的情況,更可看清台灣政治臉譜的扭曲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