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13)

文/星雲大師 |2024.07.13
450觀看次
字級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做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光明智慧,悟證真理。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四)「修行密行」二十五事

76.早上靜坐一炷香,讓思慮清明,是為修行的密行。

77.每日讀藏經一卷,增加聞思慧,是為修行的密行。

78.每日清晨誦念祈願文,增加慈悲心,是為修行的密行。

79.不論身在何處,常為受災難的人祈福,是為修行的密行。

80.於諸佛法,勤修不退,是為修行的密行。

81.於諸戒律,決定不犯,是為修行的密行。

82.心無亂想,正慧明了,是為修行的密行。

83.身無邪行,口無惡說,是為修行的密行。

84.知足淡泊,志樂寂靜,是為修行的密行。

85.不愛喧譁,簡樸惜福,是為修行的密行。

86.一切無求,矢志精進,是為修行的密行。

87.專心定慧,心不諂曲,是為修行的密行。

88.不稱己善,不宣人過,是為修行的密行。

89.謙虛受學,恆行直心,是為修行的密行。

90.他物不貪,自財不吝,是為修行的密行。

91.慈悲喜捨,與人為善,是為修行的密行。

92.深信正法,恆思諸善,是為修行的密行。

93.不生驕慢,謙恭有禮,是為修行的密行。

94.怨親平等,不生憎愛,是為修行的密行。

95.敬愛含識,如己無異,是為修行的密行。

96.明理客觀,不執己見,是為修行的密行。

97.常懷慈憫,隨緣不變,是為修行的密行。

98.禪觀行道,不著空有,是為修行的密行。

99.自心是佛,直下承擔,是為修行的密行。

100.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為修行的密行。

「密行百事」是記錄善惡功過的對照表,是端正言行的一面明鏡,是洗滌業障煩惱的法水,是治療身心病痛的良藥,是指點光明前途的老師。密行是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是人間佛教行者應該持守的生活律儀,懂得實踐密行,生活就能得到淨化、昇華。

總之,能將佛法糅合在現實生活裡,於平時待人處事、人我互動往來中,懂得克己復禮,自我修心養性,一切行事如法如儀,對人尊重包容、不侵犯他人,這就是「止持」戒律;若能進一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幫助、給人利益,這就是「作持」,這也是真正奉行「人間佛教戒學」的最佳典範。



四、戒的終極 —— 人格完成,菩提圓滿

自古以來,世間偉大人格的養成,大多是在宗教中完成。甚至各種藝術、戲劇、文藝創作,也都因宗教而登峰造極。可以說,宗教輝煌了人類的文明史,也提升了人類的素質。而宗教之所以能夠全方位的培養人格,高貴心靈,就在於戒律的制訂與持守。

世界上各個宗教的信徒,都有其應持的戒律。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做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佛教認為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悟證最高的真理。因此,一個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都應該進一步求受淨戒,因為戒是學佛做人的根本:

戒如良師,能夠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

戒如軌道,能夠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

戒如城牆,能夠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盜賊的侵襲;

戒如水囊,能夠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

戒如明燈,能夠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

戒如寶劍,能夠斷除我們的貪心欲念;

戒如瓔珞,能夠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

戒如船筏,能夠度脫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

戒律的精神,在於慈心不犯,當初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就是堅守淨戒、慈悲護生的精神體現。此外,小沙彌「寧持戒而捨生命,不破戒法而苟活」、僧群法師「寧渴而死,不趕折翅鴨子」、智舜禪師「割耳救雉」,乃至古人「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甚至現代佛光會員守法、守戒、守時、守信的典範,在在都散發出戒德的芬芳。

佛教的戒律,像青蓮花一般芬芳,而戒行清淨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規,戒香芳馨遍世間,名聞滿十方。如《戒香經》說:「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沉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

在佛教裡,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淨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格,並且制訂五戒、菩薩戒等許多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例如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就是以「持戒第一」而聞名,乃至開創南山律宗的道宣大師,也以持戒精勤而被譽為「戒香芬潔,定水澄奇」。

佛教的戒律當中,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若以五戒配五常,即: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吸毒曰智。在佛教的道德標準裡,以五戒十善的規範,健全人格;以聖賢濟世利人的胸懷,昇華道德;以菩薩般若空慧的真理,明心見性。因此,舉凡出於利眾的悲心,且不違背世間禮法和菩薩饒益有情的大乘精神,都是我們完成人格,圓滿菩提的資糧。

例如:布施結緣、不念舊惡、慚恥美德、守護六根、不請之友、權巧方便、利樂有情、普同供養、四恩總報、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愛語讚歎、守護正念,不做焦芽敗種等等,都是具足佛教善美淨戒的道德標準。

此外,學習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行,發菩提心,不捨棄五逆十惡眾生的救度,這就是佛教最究竟圓滿的道德,也是我們應該奉行的菩薩戒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