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語所藏早期研究人員勇士衡,於一九三三年所拍攝的湘西苗族蜂巢照。
文/出谷司馬
在之前的專欄中,我們曾經提過苗族有一項很有名的手工藝叫「蠟染」,而在製作蠟染的時候,苗族人所使用的蠟不是我們一般在商店裡所買的蠟燭,而是取自於天然養蜂的副產品──蜂蠟。由此可見,這種取自於自然界的手工藝創作原料,正是他們在長久的生活下所累積的智慧。
苗族養蜂的歷史已經不可考了,但是他們與蜂蠟的邂逅卻有一段美麗的故事。
相傳有個苗族女孩,只懂得使用單色的染布來製作單調樸素的衣服,因此她很想知道如何在衣服上染出花樣圖案。有一天,女孩看著花叢發呆,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朦朧之中看到一位花仙子把她帶到花叢內,裡面到處蜂飛蝶舞,正驚訝之際,發現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等她醒來,蜜蜂一哄而散,卻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點點蜂蠟。
因為這些蜂蠟一點一點白白的並不好看,於是,女孩就把衣服拿去染缸打算再染一次。而在染完後放入熱水煮時,意外發現這些蜂蠟會遇熱融化,反倒在衣服上形成了特殊的花紋,也因此創作出用蜂蠟搭配染劑製作蠟染染布的技法。這則故事,也流傳在許多苗族社群的〈蠟染歌〉中。
然而,不可能每次蠟染都仰賴蜂群自己帶著蜂蠟來幫忙,所以養蜂取蜂蠟自然是必要的。連帶地,飼養蜜蜂提供源源不絕的資源,也就成了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人以為,養蜂取蜜或是取蠟是對蜂群的一種「掠奪」,其實,取用蜂蠟反倒是幫助蜂群把不需要的「副產品」給取走,讓蜂巢可以更寬敞。這種多出來的蜂巢稱為「贅巢」,顧名思義就是多餘的蜂巢。因為密度太高或是使用多次的蜂巢對需要通風透氣的蜜蜂並不好,所以幫他們拆除蜂巢就像拆除「違章建築」一樣,對蜜蜂來說是件好事。
傳統的苗族蜂農養蜂的方法很自然,他們會讓蜂群自己在山壁中、木桶裡築巢,或是像照片中將竹篾塗上牛糞讓蜂群進駐。準備好的木桶、竹篾可以放在屋前屋後,甚至是山洞裡,只要能夠遮風避雨,都是合適的養蜂場所。
苗民相信「豬來窮、狗來富、蜂來旺」(漢人似乎也有類似的說法),所以養蜂不但可以取蜜取蠟,也可以帶來人丁興旺,一旦有蜂自來,表示這戶人家將會興旺;相反地,蜜蜂離開,就代表這一家即將衰敗。所以,苗民自會好好照顧來家裡築巢的蜜蜂,好讓家道興旺。也有一說是把蜂桶掛門上能夠避邪,因此對苗民而言,養蜂可說是有多種好處的生財之道。
蜂蜜不但是熱賣商品,而且年年都可收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此外,蜂蜜還可取代糖,透過蜂群採蜜為作物授粉,更可讓農作物豐收。但是近年來由於氣候的改變,全球養蜂產業受到很大的打擊,加上農藥的使用也讓蜂群大量死亡。苗族人未來是不是還能繼續靠著「蜂來旺」,恐怕誰也說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