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健原、吳書香
明朝萬曆年間,安徽休寧有位儒士程學聖,拜洪甲為師,為人操行都不諂媚曲全。他時常神遊冥府,在雷部擔任判官,預言也非常準確靈驗。
洪甲的朋友潘雪松和祝石林雖滿腹經綸,卻沒考中科舉。洪甲詢問程學聖:「這兩人學識淵博,為什麼卻沒有考中?」程學聖便去調查,過了幾天,他告訴洪甲:「潘雪松在癸未年可以考取,但是榜上沒有祝石林。」
到了癸未年,潘雪松果然考中科舉。程學聖又對洪甲說:「明年科考天榜未定案,等定案後就可以告訴您。」等到了乙酉年十月,程學聖稟告洪甲:「我已看了兩個榜,己丑年的榜上才有他的名字。但榜的名冊還有變數,必須等到放榜,才能定案與揭曉。」
洪甲詢問原因,程學聖說:「神明評斷人的善惡,不會只在某月或某個朝夕之間。平生雖為善,但忽然產生了惡念,便立刻為神明所厭惡;平生雖做作惡,只要痛改前非,神明也會看見他的善德芳香。」
「科舉功名有專門負責的帝君,凡是有學問會寫文章的人都登載名冊,包括非常微細的心念與言行也會清楚列著,善惡都不會遺漏。而且不僅本人的心念和行為無法隱瞞,連父母、祖先的善惡也都在名冊上,沒有絲毫差池。人心單純、心地良善,才能錄取,有的人外表良善,內心卻不忠厚、常有心機,就被刪除了。」
「有的人雖上榜,忽然被除名,是因為起了不善的念頭;有的人原本榜上無名,忽然登榜,是因為近來心有善念。天庭考察人間善惡,是沒有片刻鬆懈的。現在榜名都在移動,祝石林雖已經有分,卻不能知是哪一年的榜單。」
後來,祝石林果然到了己丑年才考取功名。
案 這裡雖然以功名榜來說明,人的善惡時刻都有神明鑑察。然而,每個人都有一張人生的成績單,一舉一念,所有善、所有惡,都點滴烙印在我們的心田。當人生走到最終,你希望自己擁有的是怎樣的一張成績單呢?(本文摘自柿子文化出版《連皇帝都在看的善惡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