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亦純
左宗棠當上浙江巡撫後,年收入有四萬兩白銀。隨著官位愈做愈大,品級愈來愈高,後來足足累積了三十八萬兩白銀。但面對巨額財富,左宗棠反而充滿了警惕。
他體悟到,世間有個平衡法則:人若在某個地方得到些什麼,老天必會在另外一個地方讓你失去些什麼,以實現總體平衡。而這因果,有時是當代出現,有時則會隔代循環。
左宗棠不想讓自己的後代從小捧著金飯碗長大,每天坐吃山空,本事沒學到反而惡習一堆,最終被人覬覦財富,斷子絕孫,成為家族悲劇。在「蠢而多財」與「賢而寡財」兩個選項中,他果斷選擇了後者。
於是,左宗棠開始大肆捐款。他的理由是:蠢而多財,必然導致蠢而寡財;若是賢而寡財,總有一天會因賢而多財。
晚年時他寫下一對聯,要求刻在湘陰左氏公祠門上作為族訓:
要大門閭,積德累善。
是好子弟,耕田讀書。
華人地區,如今因為少子化加上貧富懸殊,富者少子造成富二代有恃無恐,經常有揮金如土、駭人聽聞的崩壞現象。想想左宗棠的行動,是否有值得效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