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蘭 指尖傳承 古老黎族文化

文/記者周慧敏、程瀟  |2024.07.07
337觀看次
字級
陳孟麗(左)和劉香蘭交流黎錦技藝。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的黎錦展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周慧敏、程瀟 

席地而坐,織機腰帶纏於腰間;伸直雙腿,緊踩經線木棍……在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熟練的操作下,一根根彩色紗線慢慢織成精美的黎錦。

被稱作紡織業「活化石」的海南黎錦有著三千多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棉紡技藝之一,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現有人口一百五十多萬。對於沒有文字的黎族而言,黎錦就像一本「史書」,生動記載了黎族的生產活動和民俗風情。

隨著時代變遷,誕生於農耕文明的許多黎族文化遺產正面臨消失風險,黎錦傳統紡織技藝因而也成為傳承黎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不讓傳統技藝失傳

「黎錦斑斕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令人著迷,我十三歲就跟著母親學織錦。」談到對黎錦最早的記憶,今年五十五歲的劉香蘭仍記憶猶新。她回憶,小時候憧憬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像母親那樣織出美麗黎錦。這一織便是四十二年。

有一段時間,劉香蘭發現,身邊織錦的人愈來愈少,織錦成了上年紀婦女的「獨門手藝活」。從那時起,「不能讓黎族傳統技藝失傳」成了劉香蘭最樸素的願望。

二○一三年,劉香蘭開始在村裡建立黎錦傳習所,召集村裡的婦女一起織黎錦,讓更多人加入黎錦技藝傳承隊伍中來。後來,劉香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除了銷售傳統的黎錦服飾外,還承接床旗、壁畫等其他文創產品訂單。

如今,她公司的產品銷售到黑龍江、山東等地,每年營業額達人民幣八十萬元至一百萬元。公司六十三名員工中,有二十八名家裡曾是貧困戶,現在都已脫貧。

「這些員工以前主要在家做農活。現在學了黎錦技藝,一方面傳承了老祖宗的文化和手藝,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劉香蘭說。

她還當過客座教師,為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和五指山市部分小學定期教授黎錦技藝。劉香蘭認為,讓孩子們從小接受薰陶,有利於更好傳承這項傳統技藝。

時尚實用價格合理

今年三十一歲的陳孟麗是五指山市土生土長的黎族姑娘,從小就對黎錦充滿嚮往。「我小時候就特別羨慕那些織娘,可以用雙手傳承我們黎族的優秀文化。」她說。

懷著對黎錦文化的熱愛,陳孟麗大學選擇了紡織工藝與貿易專業,畢業後回到五指山市創業。二○一四年,她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布黎布捨」,投身黎錦文創產品的研發,致力於讓古老的黎錦煥發新的魅力。

「『黎』是黎錦,『布』則是黎錦製作的原材料。」陳孟麗向記者分享工作室名字的由來,「這正好與『不離不捨』發音一樣,蘊含著我對黎族傳統文化的喜愛和傳承黎錦技藝的情懷。」

傳統黎錦服飾存在製作時間長、穿著場合少、價格昂貴等不足,使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陳孟麗說,最初創辦工作室是想將傳統黎錦元素和時尚潮流相結合,創作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服飾,讓黎錦更加「年輕化」。

「時尚、實用、價格合理是我追求的方向。」陳孟麗說,通過局部採用黎錦元素,在設計和剪裁上下功夫,讓服飾更接地氣,同時價格更合理,讓普通人也消費得起。「在守正傳統基礎上積極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陳孟麗笑著說,傳統產品想要擁抱更大的市場,就必須讀懂當下「潮流密碼」後進行創新。

二○一九年,陳孟麗將最初的個人工作室拓展,開始運營成熟的黎族文創產品。如今,她設計的黎族文創產品已有一百多種。「黎錦元素與當下流行趨勢的結合既保留了黎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讓它具備更強大的生命力。」她說。

劉香蘭也不止一次帶著黎錦赴國外展演,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難掩興奮。「每次去國外展演都非常高興。帶著黎錦『走』出去不僅展現了黎族文化魅力,還能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帶來不少啟發。」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