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蘭 指尖傳承 古老黎族文化 文/記者周慧敏、程瀟 |2024.07.07 語音朗讀 37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孟麗(左)和劉香蘭交流黎錦技藝。圖/新華社圖/新華社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的黎錦展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周慧敏、程瀟 席地而坐,織機腰帶纏於腰間;伸直雙腿,緊踩經線木棍……在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熟練的操作下,一根根彩色紗線慢慢織成精美的黎錦。被稱作紡織業「活化石」的海南黎錦有著三千多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棉紡技藝之一,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現有人口一百五十多萬。對於沒有文字的黎族而言,黎錦就像一本「史書」,生動記載了黎族的生產活動和民俗風情。隨著時代變遷,誕生於農耕文明的許多黎族文化遺產正面臨消失風險,黎錦傳統紡織技藝因而也成為傳承黎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不讓傳統技藝失傳「黎錦斑斕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令人著迷,我十三歲就跟著母親學織錦。」談到對黎錦最早的記憶,今年五十五歲的劉香蘭仍記憶猶新。她回憶,小時候憧憬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像母親那樣織出美麗黎錦。這一織便是四十二年。有一段時間,劉香蘭發現,身邊織錦的人愈來愈少,織錦成了上年紀婦女的「獨門手藝活」。從那時起,「不能讓黎族傳統技藝失傳」成了劉香蘭最樸素的願望。二○一三年,劉香蘭開始在村裡建立黎錦傳習所,召集村裡的婦女一起織黎錦,讓更多人加入黎錦技藝傳承隊伍中來。後來,劉香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除了銷售傳統的黎錦服飾外,還承接床旗、壁畫等其他文創產品訂單。如今,她公司的產品銷售到黑龍江、山東等地,每年營業額達人民幣八十萬元至一百萬元。公司六十三名員工中,有二十八名家裡曾是貧困戶,現在都已脫貧。「這些員工以前主要在家做農活。現在學了黎錦技藝,一方面傳承了老祖宗的文化和手藝,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劉香蘭說。她還當過客座教師,為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和五指山市部分小學定期教授黎錦技藝。劉香蘭認為,讓孩子們從小接受薰陶,有利於更好傳承這項傳統技藝。時尚實用價格合理今年三十一歲的陳孟麗是五指山市土生土長的黎族姑娘,從小就對黎錦充滿嚮往。「我小時候就特別羨慕那些織娘,可以用雙手傳承我們黎族的優秀文化。」她說。懷著對黎錦文化的熱愛,陳孟麗大學選擇了紡織工藝與貿易專業,畢業後回到五指山市創業。二○一四年,她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布黎布捨」,投身黎錦文創產品的研發,致力於讓古老的黎錦煥發新的魅力。「『黎』是黎錦,『布』則是黎錦製作的原材料。」陳孟麗向記者分享工作室名字的由來,「這正好與『不離不捨』發音一樣,蘊含著我對黎族傳統文化的喜愛和傳承黎錦技藝的情懷。」傳統黎錦服飾存在製作時間長、穿著場合少、價格昂貴等不足,使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陳孟麗說,最初創辦工作室是想將傳統黎錦元素和時尚潮流相結合,創作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服飾,讓黎錦更加「年輕化」。「時尚、實用、價格合理是我追求的方向。」陳孟麗說,通過局部採用黎錦元素,在設計和剪裁上下功夫,讓服飾更接地氣,同時價格更合理,讓普通人也消費得起。「在守正傳統基礎上積極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陳孟麗笑著說,傳統產品想要擁抱更大的市場,就必須讀懂當下「潮流密碼」後進行創新。二○一九年,陳孟麗將最初的個人工作室拓展,開始運營成熟的黎族文創產品。如今,她設計的黎族文創產品已有一百多種。「黎錦元素與當下流行趨勢的結合既保留了黎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讓它具備更強大的生命力。」她說。劉香蘭也不止一次帶著黎錦赴國外展演,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難掩興奮。「每次去國外展演都非常高興。帶著黎錦『走』出去不僅展現了黎族文化魅力,還能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帶來不少啟發。」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文物修復師】續凱 老手藝有新舞台 下一篇文章 尼瑪扎西 讓古老藏文穿越時空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3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4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5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6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7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8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9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10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