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師】續凱 老手藝有新舞台

文/記者劉翔霄、鄧浩然 |2024.06.30
279觀看次
字級
續凱與同事討論文物修復的細節。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翔霄、鄧浩然

要想把一件事做到游刃有餘,皆要有一顆耐煩之心,皆要下千番的功夫。



續凱是山西博物院文物修復師。入行二十餘年的他,練就了一身絕活。他是二○二二年大陸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一等獎獲得者。因為活做得出色,只要續凱一上手,大家都會不約而同跑過來圍觀,沒有人不服氣。人人都讚:「看續凱幹活就是一種享受啊。」

處處展現惜物之心

鋦瓷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是將破損的瓷器加以修復的技藝。它採用最原始質樸的手法,憑藉幾顆小小的鋦釘、一把小錘子、一個小弓鑽,就使得器物「延年益壽」。被修復的不僅僅是破損的器物,更是人們的惜物之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手藝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從修器物到修文物,從走街串巷修補瓷碗到修復延續「千年文脈」,鋦瓷人的平台發生了巨大變化,鋦瓷技藝也成為延續文明的一條紐帶。

一九九九年,一個很巧的機會,續凱接觸到了文物修復行業,從此就深深喜歡上了這行,並一直堅持到現在。「鋦瓷的故事天天有,有些是影響一生的。」續凱說。

有一回,當著眾人的面,續凱的師傅做了一場現場演示。他鋦的不是別的,是雞蛋。只見幾個動作下來,師傅「手起鋦落」,蛋殼上已打好鋦孔並鑲上鋦釘,殼裡的那層雞蛋膜依然完好無損。然後,師傅用一根長髮絲穿過鋦釘,雞蛋就這樣被提溜起來了。這一幕,讓在場的續凱深感震撼:「那是真正的傳統老手藝,不容出錯。」

發現挖掘文物價值

師傅傳授的是手藝,更是匠心。師傅說,看似簡單的幾錘,卻有著經年的門道。比如,但凡鋦瓷處都會微微滲水或滲水氣,這就要求一個好鋦匠不光要修得美觀,還要修得持久,要確保鋦瓷處不生鏽。這種千錘百鍊才得來的力度、尺度,早已與老藝人融為一體、難有差池。

要想把一件事做到游刃有餘,皆要有一顆耐煩之心,皆要下千番的功夫。師傅的點滴傳授與點撥,讓續凱對這個行當有了不一般的理解、不一般的情感。

在一個裝滿老鋦釘的瓶裡,續凱翻找出了形狀各異的鋦釘,向記者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來:取一根銅絲,中間砸扁,目的是為了讓它更有韌性、更有張力;有一種小弓鑽,幾近失傳,師傅送了他三支自製的這種鑽頭……陶瓷修復是個「細活」,從前期的現狀調查、方案制定、檢測分析、技術路線篩選,到後期的清洗、黏補、打磨、作色、補繪、仿釉等,步驟繁多,對技術和耐心都是極大的考驗。

續凱笑稱,文物修復師幹活時都要憋著一口氣,要穩、有力度、還要均勻,絕對不能分心;憋住這口氣一氣呵成,把活幹完才能鬆下這口氣,否則修補材料就會固化;幹完活常常是哈欠連天,那是因為憋氣而導致大腦缺氧。累歸累,但只要一開始工作,續凱就全然進入忘我狀態。常常是一杯水放那兒,他一整天都沒顧上喝一口。

二十多年來,經續凱修復過的各類陶瓷文物有一萬餘件。他認為,每件器物都是有故事的,不能因一次修復就抹滅了它們的歷史,發現、挖掘文物價值是每一位文物修復師的終極目標。「當你抱著真正的文物,那種修復的使命感、分量感是無法言說的。」

從方法、材料到技法,續凱一直在探索。他期待,未來這門技藝能夠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一些技術難題也能隨著材料、工具、技術的革新得到更好解決。「傳統技藝一定不能丟失,希望更多人加入進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