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壓力 跟慢性疼痛說掰掰 陳玲芳 |2024.07.06 語音朗讀 88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藝術治療也能改善慢性疼痛。圖/Pexels陳韋達醫師表示,學會壓力管理,有痛治痛,無痛強身。圖/原水文化提供請回想最近一個月來,發生下列各狀況的頻率 圖/原水文化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壓力,是陳韋達醫師起心動念寫《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這本書的關鍵。他盤點自己20年的疼痛學術研究生涯,其實後10年都和壓力有關。藉由出書,他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壓力在慢性疼痛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如何管理,進而搞定壓力。「若能面對、理解、處理與調適各種壓力,讓生活有序、游刃有餘,慢性疼痛至少先好一半。」現任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陽明交大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陳韋達醫師說。陳韋達說,「壓力是後天的,能克服,便『人定勝天』,不像基因體質因素,天生註定。因此,學會壓力管理,有痛治痛,無痛強身。搞定壓力,就是聖杯。」短期壓力誘發疼痛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式各樣內外在的變化、刺激或事件,只要會影響身心平衡狀態的、需要個體進一步去適應的,都叫做壓力(stress)。而這些變化、刺激或事件,就稱為「壓力因子」(stressors)。一般人聽到壓力(或壓力因子),都以為是所謂精神層面的心理壓力。陳韋達表示,其實從疼痛醫學的角度,壓力涵蓋身、心、靈,也就是全人醫療的三個層面,壓力因子也是。當突發的壓力因子讓大腦感受到壓力,腦神經會指揮身體出現防禦性反應。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會引發心跳加速、流汗增加、肌肉緊張、呼吸速度或方式改變等生理反應,此即所謂「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同時,另一種較和緩但持久的壓力反應也會啟動,即「可體松」(cortisol)的分泌,讓身體進入求生模式。除了上述生理反應,急性壓力也會引發焦慮、害怕、緊張或憤怒等情緒反應。陳韋達說,如果前述的壓力因子只是偶發或短期的普通壓力事件,比如通勤趕時間,或會議被點名發表意見等,對身心不至於留下什麼影響或衝擊。但若個體承受的是未曾經歷過的巨大壓力事件,例如危害生命的地震、海嘯、戰爭等,或突發性的重大事件如性侵、綁架或暴力攻擊等,皆會讓個體因為無法承受的精神壓力,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 PTSD)。「目前研究已知,一次性的短期巨大壓力若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日後可能誘發慢性疼痛。」陳韋達說。長期壓力惡性循環同樣的,身處長期的壓力情境,比如長期過勞、職場霸凌、放無薪假、失業、離婚、訴訟或親人過世等,也會持續耗損身心。若個體面對這種長期壓力,身心無法順利調適,這就是所謂的「壓力失調」(distress)。此時,具敏感體質的個體就會因為壓力荷爾蒙「可體松」的分泌失調,導致長期肌肉緊繃與免疫功能改變,最終以「疼痛」的方式來表現。一旦疼痛長期持續,個體就會活動減少、體能下降。接著,負面情緒伴隨而來,讓個體對於外界各種活動、挑戰產生逃避與退縮。如此引發的失能與壓力失調反應,又會進一步導致慢性疼痛持續不斷。這個由壓力失調導致慢性疼痛的惡性循環,就是「慢性疼痛循環」(Chronic Pain Cycle)。怎麼知道壓力大?談到這兒,大家可能會問:「那壓力可以量測嗎?」「我怎麼知道自己壓力過大?」難道一定要靠腦部影像研究才能知道?「其實不必。」陳韋達說,壓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臨床要量測壓力,可以利用0-10分的數字概念,請病人從「完全沒有壓力」(0分)到「可想像的最大壓力」(10分)間,選擇一個符合自己壓力感受的數字,這就是最常用的「數字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如果要再精確一點,也可以借助制式化的自填問卷來評估,例如:「感知壓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就是一種常用的壓力評估工具,只要幾分鐘即可將病人的壓力感受「量化」,如左圖所示。女神卡卡(Lady Gaga)在談到她為纖維肌痛症所苦時,就曾自曝自己在19歲時遭遇性暴力,之後每天都被負面情緒籠罩,且長期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身心飽受折磨。陳韋達表示,他在門診遇到的纖維肌痛症病人,也有許多有類似的童年逆境。「每當我覺得病人心理壓力似乎不太尋常時,就會利用兩三分鐘和病人聊聊。結果,至少有一半的病人才碰觸這個話題,眼淚就不聽使喚,還有人大哭起來。即使如此,許多病人卻很感謝我。」「畢竟,能夠頓悟童年逆境和疼痛的連結,就像解決一個心裡過不去的坎,疼痛或許能好一半吧。」管好壓力也很重要焦慮的治療,除了用藥,壓力管理也很重要。針對日常壓力(工作或生活壓力),生活一定要好好安排。陳韋達常建議病人,要在早上9點至12點進行最燒腦或需要決策的工作,因為午餐前,通常是大腦運作效率最好的時候。過了中午,就建議安排一些不用燒腦的常規事務,如採買、跑銀行。到了晚上或睡前,一定要保留30分鐘給自己,做一些自己享受、放鬆的活動。「只要不干擾睡眠,適度追劇等休閒,算是一整天辛勞的獎賞。總之,不要讓自己整天都處在高壓狀態,有緊有鬆,才能適時喘氣、調適壓力。」陳韋達強調「管好」壓力,生活才會更有動力。至於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長期心理壓力或創傷,陳韋達建議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或者從「靈性」層面來改善慢性疼痛,不要逃避、不要退縮,積極自我探索與社會連結。自我探索部分,除了宗教信仰,藝術創作也是不錯的方式,目前已有研究發現,藝術治療能改善慢性疼痛。 前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健康吹冷氣 避免冷氣病 下一篇文章 【營養專欄】5 招挑點心 學童健康更升級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良藥苦口嗎? 甘口的也是良藥喔!【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養眼專欄】什麼是繼發性白內障?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聊聊心裡事 AI 能取代心理諮商嗎?用敬畏之心 擺脫存在性焦慮 作者其他文章【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吃健康蔬食救地球 北榮從員工餐做起植物性飲食可護腦 延緩老化預防失智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穀雨養生宜顧脾胃 定時走動促進代謝延緩老化從飲食做起 多吃豆類蔬菜全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