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踏查】富岡老街 時光隧道之昭和四年印記 文/瑞奇 |2024.06.26 語音朗讀 126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昭和己巳年香位石碑。圖/瑞奇原先龍王井的位置。圖/瑞奇呂家聲洋樓,為富岡老街地標。圖/瑞奇 文/瑞奇富岡老街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富岡火車站前之中正路一帶,多數建築始建於日據時期。富岡舊名「伯公岡」,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昭和十年(1935)出版之《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記載:「伯公岡驛(楊梅庄伯公岡)是可以觀賞白沙岬燈塔 (位於觀音海岸、曾是台灣本島最西的燈塔)美景的稻米產地」,富岡台地一帶目前仍可見眾多農田與水利設施。昭和四年(1929)為改善台北至新竹間鐵路而鋪設雙軌路線,廢止原設之竹北號誌站,並於原西南方約四公里設置伯公岡驛。但據文史工作者推論,伯公岡驛之設置是為了便於運送新屋、大坡與富岡一帶所生產之稻米。自伯公岡驛設立後,富岡老街一帶便逐漸形成市街,街上有少數房屋至今仍保持最初之建築樣貌,其中又以中正路上的呂家聲洋樓最具特色。該洋樓面寬為五開間,樓高兩層,由巴洛克式的中央穹頂(客語稱「鑊嬤篤」,意即造型如同「鍋蓋」)往兩旁對稱延伸,樣貌典雅別致。據說於昭和四年動工,耗時兩年才完成,今日仍為老街之重要地標,常有遊客駐足觀賞。現今老街底中正路、信義街與民生街交會處之「大井頭」,曾位於富岡中心位置,早期建置一口公用大井供居民取水,後因居民逐漸於自家鑿井,此公用井便失去功能。後來在失去功用之大井上方,建了一間伯公祠,便為現今「大井頭福德宮」之前身。此公用井昔日名為「龍王井」,位於現今廟前供桌下方,以往更有「龍王送水」傳說,亦即海龍王會由此井來探望伯公岡子民。廟內可見〈建祠緣起〉碑文記載:「在鐵路之南,有福德祠一座,為我鄉土守護之神,祉因信眾膜拜,必越軌,時感不便,嗣又鐵路電化……乃有在街中建祠之議……。」驅車越過鐵路地下道抵達大井頭福德宮,原以為蓋在公用大井上的原福德祠是「廟中廟」,仔細觀看發現,現今福德宮建於原本小廟上方,將之覆蓋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廟身突出於牆後,甚為特別。進入祠內,見供桌砌於地面,石雕香爐頗具年代感。靠近小廟,見其內置有一九九○年製之香爐,其後牆面為「福德正神之香位」石碑,石碑兩側分別刻有「昭和己巳年○(難以識別之字)立」與「眾信士人等仝奉」字樣,可見廟內小廟理應建於昭和四年!至此可知,伯公岡驛、呂家聲洋樓與伯公岡舊福德祠皆建於同年。繼續在大井頭福德內找尋當初的大井,並與廟方管理人員攀談。廟方告知,富岡境內不論大井頭福德宮,抑或伯公岡原福德祠,其土地公型態一開始均為三顆石頭,肇建日期皆難以考據。而一九八○年鐵路電氣化後,地方仕紳便提出於街中建祠之議,原先擬由伯公岡原福德祠「分香」,但未獲土地公同意,便改自新竹都城隍廟迎來目前石刻之伯公神像,並陪祀觀世音菩薩與天上聖母。步至北側信義街上,位於百年信義小吃店一側之街屋,其騎樓廊道為拱門樣貌,行於其中,頗有時空交錯之相。返回富岡站前,即使墊腳引頸仍不見伯公岡原福德祠,望著呂家聲洋樓、大井頭福德宮,再望向成功路旁的伯公岡二十五號糧倉,腦海想像著往昔富岡因鐵道而繁華之貌,如今卻僅能以文字留下些許記錄,供後人參酌。 前一篇文章 【長期徵文】 下一篇文章 【古人行誼】情傷荀倩 荀粲的愛妻事行與深情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3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08推廣兒童歌仔戲 鄉村巡演明開跑2025.10.3009習川會今登場 台海議題受矚2025.10.3010以控哈瑪斯違反協議 再空襲加薩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說事後話猶恐當局者迷【古堡麗影】倫敦塔:英國千年歷史活教材【書藝心語】失去未必是禍【大江南北】道法自然千年聖境:河南老君山【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課本沒有的歷史】 孤軍營裡的疑案 作者其他文章【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民俗資產】 新豐池和宮:紅毛港邊的瑰寶【島嶼紀事】百年石滬與新屋福興宮【島嶼拼圖】迷霧之境:八斗子與大坪海岸的低語【歷史現場】從戍衛海疆到軍艦博物館 德陽艦的奇幻轉型【佛門覽勝】 漫步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