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踏查】富岡老街 時光隧道之昭和四年印記

文/瑞奇 |2024.06.26
1029觀看次
字級
昭和己巳年香位石碑。圖/瑞奇
原先龍王井的位置。圖/瑞奇
呂家聲洋樓,為富岡老街地標。圖/瑞奇

文/瑞奇

富岡老街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富岡火車站前之中正路一帶,多數建築始建於日據時期。

富岡舊名「伯公岡」,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昭和十年(1935)出版之《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記載:「伯公岡驛(楊梅庄伯公岡)是可以觀賞白沙岬燈塔 (位於觀音海岸、曾是台灣本島最西的燈塔)美景的稻米產地」,富岡台地一帶目前仍可見眾多農田與水利設施。

昭和四年(1929)為改善台北至新竹間鐵路而鋪設雙軌路線,廢止原設之竹北號誌站,並於原西南方約四公里設置伯公岡驛。但據文史工作者推論,伯公岡驛之設置是為了便於運送新屋、大坡與富岡一帶所生產之稻米。

自伯公岡驛設立後,富岡老街一帶便逐漸形成市街,街上有少數房屋至今仍保持最初之建築樣貌,其中又以中正路上的呂家聲洋樓最具特色。該洋樓面寬為五開間,樓高兩層,由巴洛克式的中央穹頂(客語稱「鑊嬤篤」,意即造型如同「鍋蓋」)往兩旁對稱延伸,樣貌典雅別致。據說於昭和四年動工,耗時兩年才完成,今日仍為老街之重要地標,常有遊客駐足觀賞。

現今老街底中正路、信義街與民生街交會處之「大井頭」,曾位於富岡中心位置,早期建置一口公用大井供居民取水,後因居民逐漸於自家鑿井,此公用井便失去功能。後來在失去功用之大井上方,建了一間伯公祠,便為現今「大井頭福德宮」之前身。此公用井昔日名為「龍王井」,位於現今廟前供桌下方,以往更有「龍王送水」傳說,亦即海龍王會由此井來探望伯公岡子民。

廟內可見〈建祠緣起〉碑文記載:「在鐵路之南,有福德祠一座,為我鄉土守護之神,祉因信眾膜拜,必越軌,時感不便,嗣又鐵路電化……乃有在街中建祠之議……。」驅車越過鐵路地下道抵達大井頭福德宮,原以為蓋在公用大井上的原福德祠是「廟中廟」,仔細觀看發現,現今福德宮建於原本小廟上方,將之覆蓋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廟身突出於牆後,甚為特別。

進入祠內,見供桌砌於地面,石雕香爐頗具年代感。靠近小廟,見其內置有一九九○年製之香爐,其後牆面為「福德正神之香位」石碑,石碑兩側分別刻有「昭和己巳年○(難以識別之字)立」與「眾信士人等仝奉」字樣,可見廟內小廟理應建於昭和四年!至此可知,伯公岡驛、呂家聲洋樓與伯公岡舊福德祠皆建於同年。

繼續在大井頭福德內找尋當初的大井,並與廟方管理人員攀談。廟方告知,富岡境內不論大井頭福德宮,抑或伯公岡原福德祠,其土地公型態一開始均為三顆石頭,肇建日期皆難以考據。而一九八○年鐵路電氣化後,地方仕紳便提出於街中建祠之議,原先擬由伯公岡原福德祠「分香」,但未獲土地公同意,便改自新竹都城隍廟迎來目前石刻之伯公神像,並陪祀觀世音菩薩與天上聖母。

步至北側信義街上,位於百年信義小吃店一側之街屋,其騎樓廊道為拱門樣貌,行於其中,頗有時空交錯之相。返回富岡站前,即使墊腳引頸仍不見伯公岡原福德祠,望著呂家聲洋樓、大井頭福德宮,再望向成功路旁的伯公岡二十五號糧倉,腦海想像著往昔富岡因鐵道而繁華之貌,如今卻僅能以文字留下些許記錄,供後人參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