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我們要去調整的就是不讓「不為的原因」發生。去思考孩子是想挑戰底線呢?還是保護自己?是想要引起注意?還是想告訴媽媽我長大了,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自己試試看。
我把大寶的故事說給小寶的母親聽。大寶與小寶是我近期的兩位個案,兩位母親在教養上有一些雷同的問題。而追根究底起來,這些困擾有異曲同工之處。
★標籤化自己的大寶
十歲的大寶有聽覺防禦與情緒控制的問題。環境中有突然的巨響,或者是老師罵同學,都會引起他生氣、焦慮等負面情緒。老師很困惑,他明明熱切渴望友誼,但每次跟同學起衝突或是挨罵時,他都會用大聲回應來壓抑他人,並大吼大叫發脾氣,非要帶到輔導室冷靜不可。
在輔導室,老師提供大寶控制自己情緒的策略,教他社交互動技巧。冷靜下來的大寶會皺著眉頭兩手一攤說:「我知道但做不到,我就是有情緒障礙無法克制衝動啊!」
聰明的大寶先把自己標籤化,然後這個標籤就像一個護身符,百毒不侵。被長久訓練要提供特殊教養的母親與老師,只能接下這爛攤子,忘記十歲的大寶也有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正因為師長的包容與彈性,讓大寶不願意付出努力改變自己。
嗯,是時候該我出馬了。
「袁老師不怕你大聲。」我開門見山當著媽媽、老師的面,直視大寶的雙眼說。當然,刻意面帶微笑壓低音量,不去碰觸他的弱點。
「你的擺爛,在我看來是極度自私又不負責任的行為。」大寶臉色一變,眼內迅速充滿淚水。
我期待著大寶再次克制不住情緒,當場崩潰。但我繼續不為所動的說:「十歲的孩子有十歲孩子可以努力做的事。你可選擇像三歲孩子大吵大鬧在地上打滾、破口大罵,逼迫同學老師屈服配合你。也可以選擇接受師長建議,克服自己的缺點,忍住脾氣。袁老師知道很難,但那才是英雄。」
我繼續說:「我不會因為你的哭鬧、大聲嚇唬而閉嘴或改變原則。而且你必須要為自己選擇的後果負責任。」叛逆的大寶,也知道我在激怒他,於是快速將眼淚收起來,一反常態的說:「我才沒有哭,我只是在打哈欠。」原來如我所料,大寶仍然有自我控制衝動的能力。
大寶從經驗中習得只要發脾氣就能夠使對方屈服,停止罵他,師長的底限也因此一退再退。於是「情緒障礙」的診斷就成了護身符。因此,再怎麼教他控制衝動、覺察情緒也是徒勞無功。
若發現有此狀況,師長只需告訴孩子,不會因為他的哭鬧行為而改變(堅持底線),並嚴正告訴他要做到符合年齡負責任的行為,並且對孩子表示充分的信心,啟動孩子挑戰改正自己缺點的動力。
★行為能力退化的小寶
幼稚園中班的小寶,已經可以按時起床出門上學,在學校能服從團體規範,但最近又開始挑戰媽媽的底線,凡事拖延賴皮,一催他就發脾氣。
我用大寶的例子勸小寶媽媽:「希望孩子長大獨立就不要把他一直當寶寶,小寶已經會的事,不要一再提醒與碎唸,只要告訴小寶,媽媽相信他已經長大,可以決定流程的順序,只要在幾點幾分出門前完成就好。」
孩子不是不能,而是因為種種原因不為。我們要去調整的就是不讓「不為的原因」發生。去思考孩子是想挑戰底線呢?還是保護自己?是想要引起注意?還是想告訴媽媽我長大了,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自己試試看。
小寶媽媽想了想說:「真的,小寶最喜歡我稱讚他是一個什麼都會的大哥哥了。」
那就用對幼稚園大哥哥說話的態度對小寶說話,鼓勵並全然相信。然後,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