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畢業季,約三十萬名學生將成為職場新鮮人。護理科系畢業生約九千人,考取專技證照者近八千人;可是台北一家醫學中心開出月薪約四萬元待遇,卻聘不到護理師。
某現役護理主管表示,醫院臨床照護需注意患者各項監測數據、送藥、輸液、填報表、回應病患和家屬各類疑難問題,經常交班完畢也不能下班走人。如在手術檯拉鉤,更常超時工作。
十幾年前血汗醫護之說,已令新進者卻步。日前新北市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朱聖恩在網路社群發文,描述晚間救了兩名年僅四十多歲、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患者;同時還處理三檯緊急心導管手術病患,下班前有被「燃燒殆盡」的感覺。
他說當晚護理人力不夠,靠緊急調度因應,團隊雖有世界級水準的急診品質,可是夜班護理師月領四至五萬元,處此通膨年代,如何養家?未來急重症現場以如此緊繃的狀況,不知道還能撐多久?「連我也可能去做醫美了。」
各行業各有辛酸,但多半能在市場機制下,得到相應報酬,包括薪資、志趣與服務價值等回饋。護理界的心酸是,貢獻出專業服務,受者卻存有理應被服侍的刻板印象。加上健保總額給付制,扭曲了護理師應得的報酬。
現代醫療體系有醫、護、藥、檢(醫事檢驗)四根支柱,醫師待遇高,受人尊敬。護理師與病患接觸密切,卻像幫手,待遇與付出的時間、精力、技術並不對等;即使升任護理長,仍需輪值大夜,月薪僅五萬餘元。
新進護理人員面對現實的職場氛圍和待遇,又看不到醫療體系改進的前景時,自會另謀棲高枝。當下護理師離職率已攀升近百分之十二,長期照顧機構求才更難。
護理工作須協助醫師治療,並提供病患心理撫慰。打針時說一句:「伯伯有點痛,請忍耐一下。」床邊工作和病患交談,溫言鼓勵,聽在受苦病人的耳裡,都是美妙佳音。現在護理師人手不足,雜務多,上班時但求完成表訂工作,幾無精力顧及病患心理。
政客口中「健康台灣」的施政目標,首應建立能激活群體的彈性制度。立法院將修《健保法》,保障給付點值一點一元;官方認為律定點值與《財政紀律法》衝突,健保財務會崩盤。但修法目的就是要督促政府,妥善分配公務預算,別把非醫療費用塞給健保報銷,再迫血汗醫護做功德。
現代護理教育、體系和價值,源起於英國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十九世紀中葉,她到克里米亞野戰醫院照顧傷兵,發現很多軍人並非戰亡,而是受傷後營養不良,照顧不周,醫療場所衛生條件惡劣,而感染疾病失去生命。
她投書報社,著書立說,獲英國政府回應,建立起護理行業的尊嚴:「護理師能提供專業的照顧與服務,不是僕人或侍者。」
她被傷兵稱為克里米亞天使,她提燈夜巡病房的身影,更被報刊譽為提燈女士。
護理是醫療體系不可缺的支柱,期待護理師有天使愛心,就應付出相應的尊重、理解和待遇。
醫療服務背負極高的社會期待,也是最難獲得公平處遇的場域。權貴富室有特別門診,有量身打造的醫療方案,有各科醫師組成團隊待命照顧。庶民病患如能從護理師那兒得到溫語、耐心,就像天使的安撫,不平於我又何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