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導,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四月會見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時表示,美國一直誘使他出兵攻打台灣,但他不會上當。因為與美國發生衝突,將摧毀中國取得的許多成就,破壞他二○四九年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美國白宮國安溝通顧問柯比與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十七日雙雙駁斥指控,但他們反駁的是所謂美國「刺激習近平攻打台灣」,而不是否認此訊息的真實性。加上報導出來後,中國駐美大使館與歐盟發言人也都沒有否認,顯示這個消息應當是真的。
習近平的說法,與去年底他在舊金山拜習會的說法脈絡一致。習近平當時告訴拜登,他聽到美國有各種報告稱,中方計畫二○二七年或二○三五年採取軍事攻台行動,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計畫,沒有人向他提過這種計畫。
但習近平為何要對范德賴恩這位公認親美抗中的歐盟領導人放這個消息?還有,他放話的用意何在?
二○二三年四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與范德賴恩同時到訪北京,習近平罕見地與馬克宏談了六小時,范德賴恩則被冷落對待。馬克宏結束行程才離開北京,便急著在專機對媒體大談「戰略自主」、「第三強權」,歐洲應該減少對美國依賴,並避免因台灣議題而被捲入美中衝突中。
馬克宏在專訪中最犀利的一句話是,他要問歐洲人: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現在《金融時報》的報導,某種程度解釋了馬克宏那席話的背景,即習近平不但對范德賴恩說了這些話,很可能也拿這些話與馬克宏「交心」。難怪有專家認為,習近平放話給范德賴恩、馬克宏,目的是分化歐洲領袖、製造美歐矛盾,破解挺台抗中的合作。
令人好奇的是,過去幾年大陸武統論與戰狼外交,一度甚囂塵上,為何這兩年開始轉向?
原因可能和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西方追究病毒來源有關,更重要的是習近平要尋求總書記延第三任期,對內對外必須展現強硬立場。
但二○二二年底他已順利連任總書記,與此同時,美國拜登政府在印太區域所布置的系統性戰略嚇阻力量逐步形成,加上現在大陸經濟問題嚴重,這些可能都是促使武統論在這兩年轉趨低調的原因。
那麼習近平的話可信嗎?如果從解放軍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練、灰色襲擾有增無減,大陸海警在東海、南海、金廈海域更加高調「執法」來看,恐怕難以消除外界對中國攻台的誤解,甚至懷疑北京正在設計動武的「正當理由」。
中共會否攻台,何時攻打,決定因素或許不是它要不要打,而是做不做得到。但對台灣來說,戰爭畢竟是生死大事,我們固然不應輕信對岸的放話,而輕忽了該有的戰備與防備,更應窮盡一切來營造和平的環境,包括不挑釁、不刺激對方,這才是福國利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