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到境外,目前都處在激烈爭鬥中,各陣營為了操控輿論,無不在使出渾身解數進行認知作戰,成天累月發出子彈,射向閱聽眾的認知系統,以期塑造有利於己方的民意。偏偏多數人都生活在訊息繭房中,順著一己所好,暴露在有偏向性的傳播環境中,而罕於接收不同立場的訊息與觀點,日積月累,既有立場愈來愈堅固,成為偏見很深的人,甚至成為一個極端立場者。
今日的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已無客觀性可言,閱聽眾接收的任何信息,無論主流或社媒渠道,國內政治訊息,還是國際上涉及集團性鬥爭的情事,無不有立場導向,俾能左右你的認知,強化你的既有立場,最後成為其跟隨者。這個世界在認知作戰的子彈掃射之下,衝突日益激烈,仇恨日益深重,愈來愈少溝通與交流的空間。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滑動手機,所看到的衝突性訊息多是立場鮮明,而且出自單一立場,很少兩面俱陳的敘事與論述。近期台灣圍繞國會改革的衝突,各類型媒體呈現的訊息和觀點多站在一方立場上,閱聽眾也各自甘之如飴,懶得去接觸相對立場的訊息與論述。國際問題亦復如此,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各國媒體多與其政府站在同一立場上,發出相對應的訊息與觀點。
傳媒各事其主,或是各自呈現主觀思惟,負面訊息與論述充塞其中,致使仇恨、攻詰、對立成為傳媒承載的主要內容,充滿戾氣,瀰漫硝煙味。即使是標榜客觀求實與公平原則的歐美通訊社,現在也都各有站隊立場,毫不保留地呈現主觀立場。差別只在於手法高不高明,讓人感到是在洗腦還是潤物悄無聲息。人們每天沉浸在這種傳媒生態中,接收與其立場相符的鋪天蓋地訊息,還能免於偏見的病毒侵入者,絕無僅有。
在台灣,一大群閱聽人看到的訊息是國會改革之必要,這次的改革內容多半是民進黨主張過的,現在換了屁股就換腦袋;另有一大群民眾接收的訊息則是立法院違憲擴權,損毀台灣民主,意圖癱瘓行政權,甚至是中共顛覆台灣的協力者。在全球範圍,俄烏戰爭的訊息是一方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另一方是殘忍暴虐,只是各國媒體的正派與反派恰恰相反。
以哈衝突亦同,多數國家媒體呈現的是以色列的殘暴嗜殺,巴勒斯坦民眾遭受慘無人道的迫害,少數國家的多數媒體則恰恰相反,以色列只是在為其生存權與自衛權做必要的反擊與預防性殲敵。什麼才是公道?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曾講過持平的話:「同樣重要的,也要認識到哈馬斯的襲擊並非憑空而來。巴勒斯坦人民已經遭受了五十六年令人窒息的占領。」所以:「巴勒斯坦人的不滿不能合理化哈馬斯駭人聽聞的襲擊;反之,這場駭人聽聞的襲擊,也不能合理化對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懲罰。」
這是客觀精神的體現。傳媒的敘事以及閱聽眾轉發或製造的帖子,必須謹守這種客觀立場,兩面並陳,而不要成為單一立場的鼓吹者,否則人們的認知很難全面而平衡。在社交媒體傳播鏈上的積極參與者,一方面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也不要想去牽別人的鼻子。傳媒不要射出認知作戰的子彈,閱聽眾要小心被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