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改選結果揭曉,極右翼勢力崛起成一大焦點,而最大的驚奇卻是法國總統馬克宏突然宣布解散國會,提前在六月三十日和七月七日舉行兩輪投票改選,為法國政壇投下一枚震撼彈。
這次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極右翼黨派在許多歐盟會員國都是贏家,不過現任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所屬的歐洲人民黨仍然贏得主導地位,意味歐盟領導層暫時不會變天,卻已經先影響法國政局。
代表法國極右翼的國民聯盟,這次取得百分之三十一點五得票率和三十席,較上屆大幅增加十個百分點,成為獲得最多歐洲議會席位的法國政黨,馬克宏領導的復興黨則僅有百分之十四點六得票率和十三席次,顯然是最大輸家。
理論上歐洲議會選舉對法國國內政治沒有影響,馬克宏卻寧可冒著內閣被極右派奪走的風險,也要孤注一擲,演出一場「乘敗追擊」的反高潮大戲,這是為什麼?主要是他不願再忍受國會僵局對施政的掣肘。
二○一七年馬克宏首次當選總統,二○二二年成功連任,但國會聯合執政的三黨僅得二百四十九席,不到總數五百七十七席的一半,導致馬克宏第二任的每一項法案,想要在國民議會獲得通過都是一場鬥爭。任何新的立法以及即將出爐的預算案,都得鬥到天翻地覆。
他參考了已故總統密特朗的教訓。一九八八年密特朗連任總統成功,然而社會黨(PS)黨團在國會改選距離過半還差十四席,密特朗任命羅卡擔任總理組成少數政府,其後社會黨在一九九三年定期國會改選蒙受重挫,也輸掉一九九五年的總統選舉。
馬克宏期待他的復興黨和其他友黨能夠在選舉中順利扳回一城,他不斷向選民訴求民族主義崛起對法國的危險,呼籲溫和派政黨加入他的陣線,合作對抗極右的國民聯盟。但這真的是一場豪賭,法國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瑪琳.雷朋的國民聯盟支持率達百分之三十四,馬克宏領導的復興黨只有百分之十九。
有人形容馬克宏這是政治自殺行為,也有人覺得此乃苦肉計。如果國民聯盟奪得國民議會多數議席,根據規定總統必須任命在野黨推舉的人選擔任總理,總統僅保留部分國防和外交權力,形成左右共治。
馬克宏豪賭的代價是在接下來的任期,可能要委任治國理念截然不同、來自國民聯盟的總理。但馬克宏的盤算或許是,讓國民聯盟贏得新的國民議會選舉,並在危機時刻領導國家,從而令其聲望下降,藉此阻止瑪琳.雷朋在二○二七年成為總統。
不過要是國民聯盟參與執政後沒有犯嚴重錯誤,則到了二○二七年時,瑪琳.雷朋將可再次乘勢競選總統,當選的機率肯定比上次大大提高。
其實馬克宏想終結「少數政府」的局面,解散國會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法國憲法沒有規定馬克宏必須解散國會,但解散國會卻是落實多數統治的唯一可能途徑。箇中的憲政意義,對同樣陷入政治僵局的台灣,應有值得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