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保護主義正方興未艾。美歐政客紛拿關稅為對抗他國的工具,致使全球經濟與企業營運擾攘不安。尤其可慮的是,有些國家的國內政治對立情緒陡升,將其外溢成為地緣政治的新風險,造成國際間的紛爭。
各國相互掐脖子將使野火延燒成為全面的貿易戰,關稅保護壁壘此起彼落,如美歐國家對中國大陸電動汽車產業加徵高額關稅,但所增加的購買費用,最終將由全球消費者埋單,致使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導致經濟復甦的力道受損。
另一方面,將對綠能產業的發展造成損害,不利對抗地球暖化問題的惡化。
世界自由化貿易體系的基礎正被磨損與破壞,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在開倒車,經濟分裂不僅會對貿易產生負面影響,降低效率與收益,也將增加宏觀金融動盪的風險。當今不斷上升的地緣政治風險,造成彼此的更不信任,削弱國際政經系統正常化運作的合作意願,從而拖累全球經濟系統。
由於主要國家愈來愈將安全因素導入經濟政策,以確保自己能取得必要的資源和技術,而引發競爭對手升高反制行動,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進而加大國際經貿的系統性風險。其中一個現象是各國正在爭奪綠色技術的主導權,而非透過合作來加速技術的進程。
各國採取針鋒相對政策的結果,原本趨於一體化的全球經濟秩序可能崩解,全球共同遵守的規則將被破壞。可悲的是,強權國家最新一輪的保護主義措施,正一步步瓦解既有的國際經濟秩序,數十年來透過貿易整合和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利益將蒙受重大衝擊。
當前各強國正競相增強經濟安全性,推動「去風險」經貿政策,紛紛透過龐大的產業政策補貼支持國內產業。全球化正在開倒車,世界經濟景象更加支離破碎。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先後發表研究報告,指經濟碎片化加深,將使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折損百分之五以上。
國際間經濟的集團性分化正加速進行,我群、他群愈來愈清楚劃分,這在相當程度內與政治和安全的界限重合。
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盟友群,一個以美國為核心,G7為基本盤;另一個盟友群以中國為中心,核心成員為俄羅斯、伊朗及一眾南方國家。
在盟友群之內,供應鏈功能相當齊全,而且密切整合。盟友群可能是區域性的產業聚集和自由貿易區,如美、加、墨北美自由貿易區;另有不以地域而以功能性劃分的盟友群,主要是尋求資源供需和產業鏈功能互補,各盟友群之間並非截然劃分,存在交叉和較弱的連結,不完全脫鉤。無論如何,經濟的集團性區隔加重了政治上的對立,讓全球的集團性摩擦更加激烈。
可慮的是,二次大戰後約七十年的時間,非社會主義集團的國家本於比較優勢利益法則分工合作,經貿聯通,資本驅動了全球化,大部分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國家都獲得快速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範圍的致富與脫貧貢獻良多。這個成果還能維繫嗎?
當下全球的貿易壁壘構築與供應鏈挪移加速進行,以政治為引擎,資本、技術等多股力量共同驅動的逆全球化進程正在制約全球經濟的健全發展。美歐國家基於政治利益而掀起的經貿大戰,讓政治利益左右了經濟的理性計算,迫使世界各國的個體、企業和國家備受利益受損的衝擊,不得不想方設法因應,謀求對策,俾能在動盪不安的世界中避凶趨吉。
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為了促進全人類福祉,強權干預經濟的手亟應鬆開,讓經濟的重歸經濟,不再被政治的黑手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