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

文/Sven |2024.06.03
1155觀看次
字級
圖/KIMI

文/Sven

「絲路」是絲綢之路的簡稱,但指的其實不是單一條「路」,而是由許多穿越山林、河流、沙漠、海洋的道路串連起來的「路網」。

溝通各洲 路線總稱



這個路網的主要路線東起中國古代的長安或洛陽,西到古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沿線包括今日的中國大陸、中亞、西亞、俄羅斯、土耳其與歐洲多個國家。路線又可分為3段:東段從長安或洛陽到玉門關、陽關;中段再往西到蔥嶺;西段再繼續西行,經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其中每一段又都可分北、中、南三條線路,形成一個大的路網。

至於絲路的形成,傳統的說法是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聯合當地國家共同對付匈奴,最後雖然沒有達成任務,卻帶回了有關當地地理、物產、風俗等訊息。司馬遷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稱為「鑿空」之行,意思是說,絲路是因張騫而從無到有開闢出來的。

歐亞貿易 鼎盛於唐



唐朝是絲路沿途貿易活動的鼎盛時期。成吉思汗與他的大軍征服了中亞大部分地區的廣闊領土,絲路便成為了蒙古帝國各部落間重要的交通線路。13世紀初,成吉思汗征服大部分中亞地區,建立四大汗國後,絲路成了蒙古帝國各部落間重要的交通線路。忽必烈在位時,許多歐洲人沿著絲路冒險到元代,其中最有名的是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因為他的描寫,歐洲人對生產香料、絲綢、珍寶的東方有著瑰麗的想像,這是日後促成大航海時代的原因之一。隨著蒙古帝國瓦解,加上明朝實行閉關政策,以及海上絲路的開展,絲路在14世紀走向沒落,直到19世紀末才有西方學者重新對它感到興趣。

絲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主要有珠寶、稀有動物、皮貨、藥材、琥珀、香料、植物及胡麻、葡萄、石榴等蔬果,出口的主要有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尤其是絲綢,據說連著名的古羅馬凱撒大帝與埃及豔後都曾對絲綢的衣服愛不釋手。

約西元前5世紀時,歐洲曾以seres(賽裏斯)稱呼中國。seres是古希臘語「絲」的意思,是從上古漢語的絲「ser」轉化來的。中國的絲綢紡織技術在5世紀傳入波斯,波斯人將它改良並做出了高級的波斯錦,在中亞、西亞很盛行,後來還流入了中國。古代中國沿著絲路輸出的還有農耕、冶鐵、水利、天文、醫學等工藝和技術,其中包括所謂的「四大發明」。東西方的交流實際上遠比想像更為密切。此外,絲路還促進了多種宗教的傳播和交流。佛教、道教、基督教、祆教與摩尼教,都曾在絲路沿線進行傳播。以佛教為例,東晉法顯大師及唐代玄奘大師前往印度,唐初的印度僧人開元三大士到東土,走的都是絲路。

文明大事 史料遺漏



有趣且諷刺的是,「絲路」這個在中國廣為宣傳的名稱,竟然沒有在中國歷史出現過。它原來出自李希霍芬(F.v.Richthofen)在1887年出版的書裡。這位德國探險家曾在清末7次到訪中國,期間走訪了西北、甘肅、新疆等地,穿越河西走廊,踏在一條沒有名字卻無比重要的路上,回國後便把這條路取名為絲路。

此後,有關絲路的著述便層出不窮,絲路的概念也不斷擴展,除了上述這條超過7000公里的傳統絲路外,又衍生出所謂的「草原絲路」、海上絲路、西南絲路等,甚至,絲路在最廣義上指的是溝通歐亞非大陸間的所有路線的總稱。總之,絲路橫跨亞歐非數十個國家,把華夏、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臘、羅馬等各個古老文明串聯了起來,這絕對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