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②

文/星雲大師 |2024.06.02
764觀看次
字級
圖/道璞
佛陀制戒的本意,雖是專為攝僧而令正法久住,但是戒律並非只有出家眾才需要受持,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今年七月,我在佛光山舉行的供僧法會中,曾經宣布要「封人」。過去佛教有所謂「閉關」,現在我提出「封人」,意義有點相似。我的意思是,我在紅磡體育館講了二十年,台北國父紀念館也講了三十年,這種每年例行的講座,從明年開始都將停止舉辦,因為歲月不待人,我終究是年老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從今以後不再和大家見面,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天出家人就必然和信徒有關係,所以今後大家仍然是道友,一樣隨時隨地可以和大家結緣。

中國香港是一塊寶地,人民很有法治觀念;因為香港是個法治的社會,有法治才有秩序。就好像佛教有戒律一樣,佛教有「戒住則法住」之說,所以佛教也講法治。佛教的戒律有比丘二五○戒、比丘尼三四八戒、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乃至在家信眾也需要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以及各種清規等等。你們各位會恐懼被佛教的戒律所束縛嗎?其實「戒」是「自由」的意思,不守法、不守戒才會失去自由,守法、守戒的人,多麼逍遙自在啊!

談到佛教的戒律,在中國佛教裡,「禪淨密」是基本的修行法門,但是無論參禪打坐、誦經念佛,或是持咒修密,都必須以「戒」來規範自己,讓自己的起心動念能夠不斷淨化,所以我曾經把「禪淨律」三修法門,定位為:禪,是「佛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淨,是「佛土」,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律,是「佛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

戒律是吾人行為的規範,要達到成佛作祖的目標,行為最為重要。尤其人間佛教認為,在佛化世間的過程中,必須講究方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並將佛法分為五個層次,稱為「五乘佛法」,包括修學三皈五戒的「人乘」,相當於儒家;修習十善禪定的「天乘」,相當於基督教;修習四重聖諦的「聲聞乘」,以及修習緣起中道的「緣覺乘」,相當於道教。人天乘修學的是世間法,聲聞、緣覺乘修學的是出世間法;佛教把入世的精神(就是人天乘)和出世的思想(就是聲聞、緣覺乘)結合起來,以修習六度萬行的「菩薩乘」為依歸,也就是所謂的「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佛教的六度萬行德目雖然很多,但總括而言,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實踐綱領,是學佛者所必修的課目,如《翻譯名義集》說:「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戒定慧三學可以對治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類自私的念頭,例如:持戒就不會自私,不自私,貪念就不會生起;禪定就不會損人,不損人,瞋恚就不會生起;修慧就不會無明,不無明,愚痴就不會存在。

戒是對治大惡病的良藥,在大恐怖當中,戒可以作為我們的守護;定是我們身心安定的力量,在危難當中,定可以給予我們安穩;慧是我們前途的明燈,在愚昧的時候,慧可以作為我們的指引。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根本,佛教雖有「三藏十二部」經典,汗牛充棟,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學中,戒學居首,但其實彼此互有密切的關聯,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趣入解脫」。慧是定的用,定是慧的體,戒、定、慧是學佛不可缺少的資糧。今天首先我就針對「人間佛教的戒學」,提出以下四點看法:

一、戒的制訂──因時制宜,時開時遮

二、戒的精神──止惡行善,饒益有情

三、戒的實踐──服務奉獻,自他兩利

四、戒的終極──人格完成,菩提圓滿



一、戒的制訂

──因時制宜,時開時遮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弘化四十九年後,在臨入涅槃時曾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至今,佛弟子仍能見聞佛法,正是由於佛陀「制戒攝僧」的緣故,此即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所以後來中國佛教依照傳承,凡是經過披剃出家者,必須登壇受戒才能成為正式的出家人。

佛陀制戒的本意,雖是專為攝僧而令正法久住,但是戒律並非只有出家眾才需要受持,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就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所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佛教的戒律,依在家、出家,男女之別而有: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沙彌、沙彌尼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五○戒、比丘尼三四八戒的具足戒等。

以上為七眾弟子所各別受持的戒律,稱為「別戒」,大乘佛教指為「聲聞戒」(又稱「小乘戒」),因而又另訂「菩薩戒」(又作「大乘戒」),其內容為「三聚淨戒」,也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所有發菩提心的僧俗四眾都應受持,所以稱為「通戒」。另外,〈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是通於僧信四眾的禁戒,故為「通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