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版太白君星隱約有漢傳道教的形象,色彩搭配卻有別於中原的繪畫風格。圖/維基百科
西夏人描繪的火星神,渾身通紅的造型,讓人直接聯想到日本的赤鬼。圖/維基百科
文/赫連擁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說法,從兩幅西夏彩繪裡也許可以進一步印證。在與我們仰望的同一個星空下,西夏人曾深信有火星男神與金星女神的存在,並且與他們的命運相繫。
藏於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西夏彩繪星宿圖像《火星》與《金星》,令人眼睛一亮,一幅圖的內容包山包海,光是品味細節即能增長不少見識——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乃至五炁真君和紫微斗數都能找出對應的圖示,小圖也讓人聯想起常見的星座標誌,辨識度極高且現代感十足。
《火星》一圖雖有殘破缺失,但絕對不減精采。右上方圈圈內有隻天蠍,正對應了右下角西夏文所標明的「尾宿」星官。仔細看,這位紅臉大哥的頭頂長出一個馬頭,再搭配手上的弓箭,莫非是暗示他「馬頭帶箭格」?那可是紫微斗數常說的「富貴吉格」啊!當然,這只是第一印象,再深入搜索資料後發現,此圖極可能參考了唐代金俱吒《七曜攘災決》書中的「五星臨十二宮吉兇法」,畫來張貼供奉以趨吉避凶。
《七曜攘災決》是一本包含了天文、星象、命宮研究,還附帶教人「自助消災祈福」的著作。內文就有提到,當火星運轉到與自己的星座犯沖時,如何供奉火曜神來消災解厄,包括這神像該畫成什麼樣子,皆有鉅細靡遺的描述:「作銅牙赤色貌。帶嗔色。驢冠。著豹皮裙。四臂一手執弓。一手執箭。一手執刀。」前述西夏火星男神的外貌,除了以馬冠替換了驢冠、裙褲看不出豹皮紋之外,與火曜神驚人的相似。
再和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敦煌絹畫《熾盛光佛並五星》比較,才知道原來唐代的火星男神頭頂上戴的「驢馬冠」(因此比較像馬),早就做了示範。至於「銅牙赤色貌」該怎麼畫,唐版為了表現「不滿嗔色」,乾脆讓他瞪圓眼睛把嘴閉緊了,所以,這位男神到底是一嘴銅牙還是鐵齒,只能任君想像。
唐代文字敘述的火星神形象傳到西夏,認真交代了「銅牙」特徵,張嘴既有虎牙獠牙,還缺牙;也有努力畫出火曜神像所要求的「帶嗔色」,然而面貌仍稍嫌老實可愛,更巧的是,多看幾眼這個造型,發現他居然跟日本傳說裡的赤鬼撞臉。
至於金星,在中國古代和道教頗有淵源。《七曜攘災決》記載有太白金星「著黃衣。頭戴雞冠手彈琵琶」的女神形象,在《熾盛光佛并五星》彩繪中描繪的太白金星,由黃衣換成白衣;宋代以後的金星形象則漸漸隱去了雞冠,但彈抱琵琶已是標誌造型。太白金星變作童顏鶴髮的男性老神仙模樣,是明朝以後的事情。
西夏版《金星》,和西方金星維納斯女神的設定,不謀而合。圖中右上角的西夏文直譯為「西方金星」。女神頭頂雞冠,琵琶不彈改用手捧,臉上化了花鈿妝,服裝既有五代味道、亦出現回鶻服飾常見的花紋,但整體裝束,從衣帶、鞋子到衣裙卻不像漢傳道教的太白君星基本形象,說明道教已滲入西夏不短的時間,應該頗受民間歡迎。
更吸引人目光的,是左上角的那個金黃色小牛標誌:金星落在金牛,以現代西洋占星術的說法,生為女子格局超好,最容易嫁給有錢人。左手邊偏中下的兩個西夏文翻譯為「昴宿」,標示在一位穿道服的小官人頭上,應該可以解讀為昴宿星官,正好處於金牛座也沒問題。昴宿出生的人,據說為人清高知性,在二十八星宿中擁有最強的貴人運勢。
一幅色彩鮮豔的繪畫,訊息量極大,其用途不排除下列假設:除了讓人請回家供養膜拜外,也可以是算卦師給人說命時候的道具,看到哪裡就說到哪裡。連筆者都能「看圖說話」寫上一堆,靠批命算卦吃飯的古人應該更沒問題才是。
連結同一時期的北宋,正是全民瘋星座、研究出版各種花式算命卜卦的朝代,包括文學大家蘇東坡都是個知名的星座迷——不但知道自己是摩羯座,甚至仕途不順多謗譽也怪罪給摩羯座。如是民風,鄰近的西夏恐怕很難不受感染。總結來說,篤信佛教的西夏人毫不含糊的玩星座拜星神,應該也是吸收外來文化與追趕潮流的生活日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