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改變人類文明

文/Sven |2024.05.29
815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文/Sven

胡椒,這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種調味料,你能想像,有人因為貪汙胡椒而全家被賜死,甚至連祖墳都被開挖嗎?這個人名叫元載,是中國唐代的一名宰相。他公開收賄,甚至皇帝屢次規勸不聽。據說他貪汙的東西,光是胡椒就有800石(約60公噸),用3個大貨櫃都裝不完。要知道,那時的胡椒跟黃金一個價,難怪皇帝一氣之下就對他動用了極刑。

胡字起始 外來食品



從字面上就可看出胡椒是外來品了。漢代以後從西域進口的,通常都以「胡」為起始名稱,如胡椒、胡琴、胡瓜等。「椒」應該是借用川蜀地區的花椒一詞,因為後者同樣有刺激性香氣,外形也類似,不過兩者在植物學上沒有任何關聯就是了。

胡椒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是漢朝,較大規模的進口是唐代才開始。到了宋朝,胡椒還用在醫療、煉丹上,需求更加龐大,所以珍貴的程度不減反增。16~19世紀間(明、清),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香料市場,而胡椒是進口大宗。

胡椒是一種多年生的木本藤蔓植物,產在熱帶雨林,常攀在樹木、木架上生長。它的原產地是印度,尤其是馬拉巴爾海岸。古印度遠在西元前20世紀就有種植的紀錄了。

跟東方相比,西方世界對胡椒知道得更早,追求也更瘋狂。

西元前4世紀,胡椒曾被商人賣到古希臘。古埃及人更是早在西元前約16~11世紀,就在宗教祭典中使用胡椒了!在歐洲,真正讓胡椒開始風行的是古羅馬人。古羅馬帝國早期,每年都派約120艘的船隊到印度貿易,不惜花費收購胡椒,據說皇帝圖密善(Domitian)還曾興建專門存放胡椒的倉庫。印度古梵文書籍也記載,古羅馬人帶著黃金來,然後帶著胡椒走。

黑色黃金 征戰不息



由於取得困難,價格高昂,胡椒一直有「黑色黃金」的稱號。在中古時期的歐洲,胡椒是身分地位的象徵,甚至可用來買地、付稅、當作嫁妝。歐洲遠古、中古,都出現過許多爭奪胡椒的歷史事件,甚至一直到17世紀,歐洲人還在為胡椒戰來戰去。

西哥特人(West-Goten)曾在5世紀時包圍羅馬城,威脅若不給胡椒及黃金,就屠城,據說最後拿了5000磅黃金與3000磅胡椒才撤退。古羅馬帝國衰敗後,胡椒的貿易航線先後被波斯、阿拉伯勢力控制;進入歐洲後,市場又被義大利人壟斷,價格節節攀升。一些歐洲國家對此感到不滿,於是爭相尋求通往印度的新海上航線。首先突破義大利在歐洲香料市場的壟斷,是葡萄牙人。他們在1511年抵達印尼的香料群島,並且滿載而歸;緊接著是西班牙,然後是英國、荷蘭。這些歐洲海權列強以先到先贏的原則,在這期間的200年裡,在世界各處進行貿易、市場及領土的擴張、殖民甚至掠奪,並在這過程中發現了美洲、非洲等地,史上將這段時期稱為「地理大發現」或「大航海時代」,而這背後的動機之一,竟是對東方珍貴的物品以及包括胡椒等香料的渴望。

想不到看似不起眼的胡椒,竟然曾這樣地改變過人類文明與世界歷史。這可從今天世上許多語言的胡椒一詞,都有類似的字根獲得見證,如英文pepper、德文pfeffer、法語poivre、荷蘭語peper都源自古羅馬拉丁文piper,而後者則根源於古梵語pippali。

供過於求 地位驟降



不過,從16世紀開始,由於航線的開通,加上當時中國與歐洲的需求增加,東南亞國家開始大量種植後,造成了供過於求,胡椒的價格與地位就驟然下跌,後來甚至成了粗糙、土氣烹飪的同義詞。

胡椒除了黑、白兩色的之外,常見的還有綠、紅兩色,不過它們都是同一顆植物不同時期的果實,並不是不同品種,除了作為調味料之外,古代的印度、中國、希臘,都有拿胡椒入藥的紀錄,不過這些療效尚待現代醫學證實就是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