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1
921大地震重創林建治的家鄉──位在大安溪畔的泰雅族部落,原本北漂的他,決定返鄉協助重建;2000年成立德瑪汶工作站,2006年設立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開展地方創生計畫、部落廚房等,積極促進社區發展及多元化經營,盼吸引更多青年返鄉。林建治說:
「只要秉持誠信與包容,就能持續打造幸福社區。」
2
非洲深陷暖化所苦,卻有高達70%的當地人不知道氣候變遷,見到這個情況,來自奈及利亞的珍妮弗.烏肯杜(Jennifer Uchendu)於2016年成立「SustyVibes」,透過氣候咖啡館「ZenCafe」提倡永續對話、推廣環保意識。烏肯杜認為:
「愈多人參與對話,愈能推動永續發展,這是推動我前進的動力──當有人受到我們啟發,並開始做出改變。」
3
吳政哲原本就讀成功大學土木系,才讀完一個學期,就決定休學重考醫學系;從醫20多年,他始終以病患的角度思考,提供最全面的照護,尤其在擔任新仁醫院院長期間,他全力發展幼兒醫療、長照,每周還會利用空診時間走訪日照中心、護理之家查房。吳政哲表示:
「走訪病患不僅能掌握用藥、健康狀況,更重要的是給予關心,一句問候,就能帶給他們很多溫暖與力量。」
4
顏振發18歲時,跟著師傅陳峰永以「格放法」作畫,兩年後順利出師成為手繪電影看板繪師;儘管手繪看板式微,他自己也因用眼過度,導致右眼失明,但他仍創作不輟,就連精品GUCCI邀請他繪製藝術牆,是台灣國寶級職人代表。顏振發說:
「我會一直畫下去,會畫到眼睛全看不見為止。」
5
賀先蕙在媒體業耕耘16年後,2016年她為了追尋心中的火花,決意轉行當珠寶設計師,白天跑採訪、下班顧小孩,晚上才有時間研讀;2020年,她成功考取GIA研究寶石學家課程(Graduate Gemologist)證照,也成立粉絲專業,開始接案設計珠寶。賀先蕙分享: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帶著害怕前進。」
6
楊馥如除了是大學教授,也是義大利美食與旅遊的作家與譯者,常舉辦藝文、美食、烹飪等活動,與帶隊旅遊探訪義大利人文歷史;年近50歲的她,卻打算退出高等教育圈、減少聚會,把「戶外活動」設為下個專業領域,持續探索多元人生。楊馥如認為:
「不畫地自限,交朋友、參加活動、閱讀與旅行,同時反求諸己,觀照內心,當怦然心動的機會來臨,好好把握。」
7
位在新北永和的綠書店,不僅是獨立書店,更是社區營造的推手;2018年,店長許秀美意外得知「瓦磘溝」的故事,為了讓當地人也認識這條河,她與工作夥伴蒐集資料、拜訪專家,2021年彙整成繪本《醜泥怪》,促進社區民眾關注河流保育。許秀美說:
「希望大家知道,這條河流並非自己變髒,而是許多人為因素導致;即便現狀不佳的河流裡,仍有動植物棲息,需要我們守護。」
8
好萊塢女星黛咪摩爾(Demi Moore)1990年憑藉電影《第六感生死戀》風靡全球,風光的背後,其實有著艱辛的歷程,她原生家庭失能,甚至一度染上不良習慣;所幸,她靠著瑜伽、冥想、健康飲食走出傷痛,並以自己經歷鼓勵大眾愛自己。黛咪摩爾表示:
「憤怒、受傷、痛苦等負面情緒會催人老,雖然沒辦法一直都感到快樂,但學會『不執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