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會靜 數位技術當生態利器

文/記者栗雅婷、徐思鈺 |2024.04.07
117觀看次
字級
田會靜(左)指導團隊研究建築信息模型(BIM)應用技術。圖/新華社
田會靜(中)在「天鯨號」上對疏濬設備及施工工藝進行調研。圖/新華社

文/記者栗雅婷、徐思鈺

過去十多年來致力於生態治理,田會靜幾乎跑遍整個中國大陸,曾獨立主持70餘項科技研發類項目,用數位化手段守護江河湖海。

穿上休閒西裝、紮好長髮,四十二歲的田會靜常常提前一個小時就來到辦公室,做研發、搞技術推廣,開啟忙碌的一天。

田會靜是中交(天津)生態環保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主要從事環保疏濬和數位化技術研發應用工作。懷揣「把蔚藍還給海洋,把透明留給河湖」的夢想,田會靜十多年來致力於生態治理,幾乎跑遍整個中國大陸,曾獨立主持七十餘項科技研發類項目,用數位化手段守護江河湖海。

房間當成臨時工作室

二○一七年,田會靜以中交集團首批進駐雄安新區的專家團成員之一身分,參與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畫編制工作中。

連續三個月高強度工作,田會靜說起當時的工作情景,記憶猶新。「任務前期,我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地討論,把一個賓館房間當成臨時工作室,三十多天沒出門。」後經多輪修訂,二○一九年初,《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畫(二○一八~二○三五年)》正式印發。

二○一八年,為適應數位化轉型要求,在中交天航局支持下,田會靜組建了一支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研發應用團隊。

「BIM技術可理解為一種可視化信息技術,可塑性高、靈活性強、應用場景廣泛。」田會靜向記者解釋道,「基於BIM技術,船舶操作人員可以根據鑽孔資料建立土地模型,即時展示正在挖掘的泥類型,相當於戴上一個『內窺鏡』,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二○一九年,白洋淀生態治理系列工程陸續展開,清淤工作是個亟待攻克的難題。「當時,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田會靜迎難而上,「數位化手段是完成清淤工作、推動美麗生態建設的重要武器,一定要完成這項技術應用!」

不到一年,田會靜帶領團隊研發出「基於BIM技術的河湖環保清淤工程智慧平台建設與應用」成果,打造出雄安新區首個生態清淤工程BIM應用樣板,還先後將該技術應用於多個水源治理修復工程。

平易近人的好姐姐

如今,田會靜帶領的這支十多人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已是獨當一面的數位主力軍,完成了涉及水利、水運業務領域的四十多個項目數位化應用。

二○二一年加入團隊的王錚打心底佩服田會靜。「田姐在技術上專業認真,在工作中對我們關愛有加。」他說。在田會靜關懷支持下,入職不到一周,王錚就完全融入了團隊。

工作中,田會靜是平易近人的「好姐姐」;生活中,她是丈夫眼中為家庭默默付出的好妻子,也是女兒眼裡的好榜樣。

雖然給家人留下的常是伏案加班、拎包出差的背影,但田會靜很欣慰:「女兒很懂事,她知道我在從事很有意義的工作。」

談及未來,田會靜表示她將繼續深耕環保疏濬和數位化技術。「做技術研發得踏實肯幹,我會繼續努力,用數位技術守護江河湖海。」她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