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現代人所熟知的馬戲團是在1768年,英國菲利浦艾斯特利(Philip Astleyhilip)在倫敦成立「艾斯特利英國學校」,他發現:當人站在原地繞圈馳騁的馬背上時,離心力有助於維持表演者平衡。我們現在常見到的跳火圈、走鋼索等,都在這個基礎下確立了現代馬戲表演形式。因此,他被稱成「現代馬戲之父」。但由於動物保護的觀念抬頭,馬戲團的動物被虐待、遺棄或攻擊人類時有所聞,為預防意外事故,利用動物作為表演工具的情況也愈來愈少見。
隨著時代的發展,馬戲表演內容有了質的躍進。在這個手機遊戲、網路影片占據眼球的時代,該如何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馬戲這個傳統的表演行業?1982年成立的太陽馬戲團經過二十餘年的不斷創新,在傳統表演方式的窠臼中脫胎換骨,將馬戲和舞台劇相結合,利用美侖美奐的舞台裝置、驚險刺激的高難度技巧,揉合街頭雜耍、馬戲、歌劇、芭蕾舞、搖滾樂等元素,帶給觀眾超乎尋常的感官享受。節目中沒有動物表演,也沒有明星登場,而是以馬戲形式講述完整的故事。全新的藝術表演形式於焉誕生。
現在台灣登場的馬戲表演,融合了光影科技,甚至走出傳統的室內空間,在戶外展區登場,邀請現代被3C產品綁架的觀眾,暫時移開眼球,走入魔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