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河童
文/陌上君
扁鵲覲見蔡桓公後,站著看了蔡桓公一會兒,就說:「大王,您現在皮膚紋理之間有病癥,不早點醫治,病情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一副自以為是的對左右侍者說:「醫生就是這樣,喜歡對沒病的人說有病,病治好了就可以炫耀自己有很大的功勞。」
過了十天,扁鵲又覲見蔡桓公,他對桓公說:「大王,您現在的病情已經到肌肉裡了,不及時醫治的話,會變嚴重的。」但是蔡桓公沒有理會,扁鵲只好離開。這次蔡桓公心裡很不高興,認為扁鵲無端在觸他霉頭。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度覲見蔡桓公,他不厭其煩的勸蔡桓公:「您的病況已經到腸胃裡了,若是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蔡桓公還是不理睬扁鵲的提醒,扁鵲只好走了。蔡桓公更不高興了,扁鵲這個人怎麼三番四次說他有病呢?
再過十天,扁鵲這次覲見蔡桓公,僅遠遠的看了蔡桓公一眼,轉身就趕緊離開,不作停留。蔡桓公特意派人追去問他這次為什麼跑走,扁鵲回答:「當病情還在皮膚紋理間的時候,用熱水焐熱、用藥物熱敷,就可以治好。病況到肌肉裡的時候,用針灸也可以治好。病情走到腸胃階段的時候,清火湯藥的力量可以到達病灶,也能把病治好。可是,現在大王的病情很明顯已經進入骨髓,那就不是醫者可以醫治得了的,那是掌管眾生性命的神明的事了,只能聽天由命。現在既然病已到了骨髓,我再過問也沒有用了。」又過了五天,蔡桓公渾身劇痛難當,派人去找扁鵲,但他已經逃到秦國,於是蔡桓公病重不治而亡。
相傳,扁鵲是戰國時代一位醫術高超的神醫,與華佗齊名。整篇故事敘述清晰、條理分明、層層遞進,把兩個人四次見面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生動的描繪出來:扁鵲苦口婆心的勸蔡桓公及早治療,是醫者仁心;蔡桓公卻嗤之以鼻,諱疾忌醫,認為扁鵲無中生有,為沽名釣譽之輩。
表面看起來,這篇故事在說一個病人不聽醫生勸告的情節,但仔細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也常常有不聽他人勸告的時候?例如運動後汗流浹背,師長提醒不能貪涼馬上灌冷開水,你是否也和齊桓公一樣不耐煩?或者事情混沌不明、看不出端倪的時候,他人的善意提醒,你是否願意虛心接納?這些人可能是我們的父母、老師、同學和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們會以過來人的經驗,或者以不同角度的觀察與思考,提供意見給我們,你是否願意把握機會屏除傲慢與偏見,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這篇故事雖然很短,卻意蘊深遠,很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