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比薩是中世紀四大海洋共和國之一,曾經是一座港口城市,後來被羅馬人占領。現在位於義大利比薩城北面的奇蹟廣場上,比薩大教堂建築群就散布在廣場上,其中比薩斜塔就是比薩主教座堂的獨立式鐘樓,位於大教堂的後面,是奇蹟廣場三大建築之一。
與比薩斜塔相鄰的大教堂、洗禮堂、墓園均對11世紀至14世紀的義大利建築藝術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故1987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也被譽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至今擁有800多年的歷史。
相傳,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經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同時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扔下,結果兩個球體同時落地,由此發現自由落體定律。此事的真實性,歷史上一直存在著爭議,但「自由落體定律」毫無疑問是物理學定律。
比薩斜塔(即鐘樓)始建於1173年,在入口右側牆上的碑銘,記錄了鐘樓的始建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意思是「此鐘樓奠基於西元1174年8月」,事實上是1173年8月,因為當時比薩使用的紀年和現在通用的西元紀年相差一年。
比薩斜塔原本是一座為當時最宏偉的比薩大教堂而服務的獨立式鐘樓,建築為羅馬式風格,它用沉重的大理石建造,原計畫是一座8層樓建築,但是工程進行到第3層開始,便因為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傾斜,導致鐘樓偏向東南方。到了第4層時,因為傾斜等一連串問題而斷斷續續蓋了200年,終於在西元1370年完工,而其傾斜的外觀也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