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偏見 才是企業缺工元兇 文/Sandy Chiu(Life Designer) |2024.02.24 語音朗讀 8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動機和能力遠比宗教、種族和性別更為重要。 圖/123RF 職場上存在許多令人無奈的隱性偏見。圖/123RF 各種潛在偏見,有可能讓企業與人才失之交臂。 圖/123RF 不論何種星座和種族的人,都有勤奮和懶惰的人。圖/123RF 各種潛在偏見,有可能讓企業與人才失之交臂。 圖/123RF 文/Sandy Chiu(Life Designer)不少員工領完年終獎金,就向原本任職的公司申請畢業登出,因此,年後往往是企業換血的高峰期。比較讓企業人資頭痛的是,有些工作或職缺,不論再怎麼徵才,始終都補不齊,除了少子化因素及年輕人的喜好、選擇外,還有哪些原因會造成企業始終處於缺工狀態呢?最近與友人餐敘時,聊到了企業缺工的問題,身為生涯設計師,我當下指出:「偏見」是企業缺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並舉了一個在從事獵頭工作時的例子,當時該案已經進行一段時間,卻卡在主管的想法而難以順利招聘人才:只想雇用年輕員工人資:部門主管現在才30多歲,之前部裡有個年紀比他大的員工很難管,所以現在他只想看30歲以下的。我:可是30歲以下,5年以上相關經驗的真的很少。人資:沒辦法,反正他就是不要年紀比他大的員工。於是,我一開始雖然立即找到了不錯的人選,但也只能等著。人選:對方還沒回覆嗎?我:還沒。(其實是因為你34歲了,但這個不能說)人選:奇怪,他們不是急著找人嗎?我看他們的職缺還開著啊!門檻讓人過度聯想3個月過後…人資:這個職缺又開了,原本找到的人剛提離職,你那邊有人選嗎?我:我要問一下,可是年齡不符合主管的要求喔!人資:沒關係,大老闆急著要人,你有人就先給我。所以我只好再次與當初的人選聯繫。人選:哇!都過那麼久了!這位置是不是有問題啊?我:有沒有問題,親自去聊聊就知道啦!(真是有苦說不出)人選:讓我考慮一下。還好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好的,人選順利加入該企業,並在工作上迭有表現。優秀人才卡在年紀這場餐敘當中,一位企業高階主管友人,常常看履歷、選人才。他坦言:「對耶!我自己也會這樣,其他部門主管也是,都會想說先看年輕一點的。」旁邊一位友人有點哀怨地表示:「之前有一個展覽在找接待外國人的短期工讀,明明他們很缺人,我的朋友問我能不能去幫忙,結果招募單位卻回說:不但要外語能力好,還要年輕一點的。」高階主管友人打趣說:「你這是over qualify了啦!人家看到你的資歷,哪敢用你當工讀生。」這位外語嚇嚇叫的友人回說:「可是我有能力也有意願,外表打扮得體,而且只是短期工讀,為何不能用我呢?簡直是年齡岐視!」各類偏見不一而足一片笑聲中,大家接著問我:這有法解決嗎?其實,職場「偏見」無所不在,因為年齡可以換成性別、居住地、種族、學校、婚姻狀態,甚至星座、八字、信仰……像是,有主管會擔心住太遠的人,有「機動性不足」、「通勤時間和安全」、「搬家成本」等問題;也有主管認為男生不夠細心或女生力氣不夠大;還有主管提出某學校出來的就是不用,甚至有人特別喜歡客家人或某星座,覺得比較能吃苦耐勞;或是認為家中有小孩的員工應該沒辦法加班,也有人資特別喜歡先看海歸的……以上種種情況,我都遇過。這種無意識的偏見,老實說人人都有,可能是因為「我曾有不好的經驗」,或是「前人也這樣做」,但平心而論,其實這些偏見往往與一個人能否做好這份工作,並沒有直接關係。偏見與能力兩回事因為即便是同樣的條件和背景,只要換個人,以上種種考量,就會因不一樣的經驗而有不一樣的解讀,例如遇過住很遠但工作比誰都認真的員工,也有比女生細心的男員工或體力不輸男生的女員工,也有某個不看好學校畢業生但合作得特別好的情況,而不論什麼種族、星座,都有懶惰與勤奮的人。所以,回到一個人能否做好一份工作,主要關鍵還是看動機與能力。動機強烈,但能力不足,還可以透過訓練脫胎換骨;若動機不足,能力再好可能也不想努力。聽到這裡,大家都能理解與認同,但還是不知道可以怎麼解決職場偏見現象。依有效資訊來判定依諮詢經驗來看,首先,一般人很難改變偏見,所以要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降低偏見的影響力,自然就會提升招募效率。所以,做法就是「將焦點轉移至有效資訊」,降低造成偏見的無效資訊的干擾。當然,首先一定要定義何謂「有效資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個人能否做好一份工作,關鍵是動機與能力(其中更重要的是「動機」),先看這些有效資訊,如果同時有幾個人選可以考慮,這時再把其他在意的條件考慮進去。(作者為國內知名生涯設計師)精準核對 彼此需求從產品銷售的角度來看,客戶的需求就意指購買動機,招募當然也適用!因此,我將人們對職場的隱性需求,設計成6個具體的項目「企業文化、工作環境、組織階段、管理模式、人際風格與工作模式」。用人單位也可以在面試時,使用這6個具體項目核對雙方需求,進行評比。以下舉3個例子加以說明:1 你期望的工作環境是國際型,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事在地型,與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事2 你期望的工作模式是我希望工作是可以嘗試不同挑戰,變化較多我希望工作是專注深化特定技能,變動較少3 你期望的部門階段是我喜歡新創部門,能與決策者緊密合作我喜歡成長部門,與同事成長共建制度我喜歡穩定部門,分工與職務範疇明確這些問題不只能看見求職者的需求,更可用來核對雙方的隱性需求。當需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互適合,關係才能長久經營下去。畢竟,職場就跟感情一樣,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有適不適合;不適合你的,也許是他人的真命天子,而適合你的,有可能曾是他人錯付精力和忠誠的處所。所以,如果能在偏見資訊出現前,先看到彼此適配度很高時,你會不會願意給對方機會呢?至少我目前接觸到的人資與用人主管,都說「會!」。想知道6項企業與人才需求核對指標的完整內容,或想暸解職缺與自己適配度的求職者,歡迎上Job Pair平台免費註冊使用! 前一篇文章 女性科技 2024年將大勢崛起 下一篇文章 【國際職場最前線】職場跨文化 沒關係其實有關係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裝忙的時代結束 擁抱AI 展現價值業務力 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 作者其他文章中高齡白領的終極挑戰AI時代 人才如何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