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科院研究員】黃萬波 探尋古人類的奧祕

文/記者張桂林、周聞韜 |2024.01.28
360觀看次
字級
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拍攝的龍骨坡遺址考古發掘區。圖/新華社
考古發掘隊隊員在龍骨坡遺址工作。圖/新華社
黃萬波與考古發掘隊隊員仔細觀察剛出土化石。圖/新華社
黃萬波與考古發掘隊隊員仔細觀察剛出土化石。圖/新華社
黃萬波在家中編輯打磨PPT。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桂林、周聞韜

從業60多年來,黃萬波用畢生精力專注於古人類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先後參與發掘發現了「巫山猿人」、「藍田人」、「和縣人」等一批古人類化石。談及自己一生的事業和追求,他說,自己與古人類「有個約會」。



晨光漫過廟宇平壩邊緣的山林,透過一處鋼棚屋頂,打在坑坑窪窪的坡地裡。幾位年輕的考古隊員半蹲在探方坑內,手拿鏟子小心翼翼地掘起土石,一塊塊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石塊,被他們拿在手裡摩挲著、觀察著。一旦感覺到不解或異樣,他們就會拿著石塊,走向站在方坑邊緣的一位老者。

老人個頭略矮,頭戴鴨舌帽,腳蹬解放鞋,瘦削的身體穿著工裝,肩挎著工具包,顯得整潔而有型。「黃老師,您看看這個!」聽到隊員的喊聲,他健步迎上去,接過石塊在手中仔細端詳,很快就清晰地說出了自己的判斷。

長江三峽腹地的重慶巫山縣,綿延群山環抱下,一個數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內,坐落著一個叫廟宇的小鎮。在這個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巫山龍骨坡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現場,九十一歲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再次續寫著他和「巫山猿人」的不解之緣。

從業六十多年來,黃萬波用畢生精力專注於古人類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先後參與發掘發現了「巫山猿人」、「藍田人」、「和縣人」等一批古人類化石。談及自己一生的事業和追求,他說,自己與古人類「有個約會」。

走到哪問到哪 數位無落差

大雪節氣剛過,記者來到黃萬波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的家中,他正在電腦前準備PPT簡報資料,用於一系列關於龍骨坡最新研究成果的彙報和講座。為了讓講座更直觀,黃萬波在手寫板上寫下文字後,嫻熟而認真地通過滑鼠插入照片、手繪圖等,記者數了下PPT的頁數,一共一百一十九頁,黃萬波仍在不斷修改打磨。

發微信、聽音樂、看新聞,年輕人熱中的電子生活,黃萬波也沒有落伍,祕訣就在於他「走到哪問到哪」。「大家都是我的老師,這些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我都想多掌握一些。」黃萬波的微信頭像是一張他在畫熊貓的照片,主頁則是一張在考古現場的工作照。記者採訪期間,常通過微信和黃萬波交流,他總能及時準確地回覆信息。他還順手翻開平板電腦上的音樂軟件,和記者分享自己喜歡的古典音樂曲目。

黃萬波住的房間面積不大,但布置溫馨整潔:綠意蔥蘢的植物、手工製作的鐘錶,還有不少研究書籍和資料……二○一五年,位於北碚區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開放,黃萬波受邀擔任特約研究員,這套臨近博物館的一居室原本是他就近租住的房子,由於喜愛當地的自然環境,加之上班方便,黃萬波隨後買了下來,和夫人把家搬到了這裡。

巧遇裴先生 大師領進門

一九三二年,黃萬波出生於重慶忠縣新立鎮。二十二歲時,他從長春地質學院地質勘探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由於所學專業和工作內容不對口,黃萬波自稱剛到單位時簡直是「兩眼一抹黑」。但這個陰差陽錯的安排,卻成就了一段傳奇的考古人生。

黃萬波記得,由於抵達時間偏晚,到中科院的第一個晚上,他留宿在一位人類學家的辦公室。

稍作整理,躺上一張單人床後,黃萬波怎麼也睡不著,聽到房間有蛐蛐叫,他拉開床頭的標本櫃翻找。哪知,拉出抽屜的剎那,一股霉味撲面而來,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滿抽屜「骷髏」︱︱那是研究人員常打交道的物品之一。

「那種感受和滋味很難用語言來表達。」黃萬波一夜未眠,「這件事說起來讓人笑話,對我來說卻是進入研究室的第一課。」

在當時的研究室,像黃萬波這樣的年輕人屈指可數,備受關注,各部門都希望這位新來的年輕人去協助工作。

這其中,黃萬波待的時間最長的是古人類室。他工作的地方在中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的辦公室旁,裴老是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發現者。潛移默化中,黃萬波漸漸對古人類學產生了興趣:人類的祖先究竟是誰?我們到底從何而來?

一個個關於人類源頭的追問不斷迸發,催促著黃萬波從「站在門外」到「邁進門檻」,去探尋古人類的奧祕。

「古人云,一張白紙好繪畫,那就從頭學吧!」黃萬波暗暗下定決心。

「裴先生」,是黃萬波對裴文中的稱呼。他說,裴先生是將自己「領進門」的人。

「裴先生很關心青年人學習,他曾多次給我們講解哺乳動物化石的鑒別,特別是食肉類動物的牙齒,如鬣狗的裂齒,怎樣依據其不同的特徵區別出不同時代的屬種來。」為了讓黃萬波更好地掌握脊椎動物學的基礎知識,裴文中還鼓勵他去北京大學學習比較解剖學。「現在回想起來,這段學習對我的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黃萬波說。



不僅是工作狂 更是活力生活家

二○二三年八月十六日,經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准,龍骨坡遺址正式啟動為期三個月的第五階段發掘工作。九十一歲高齡的黃萬波再次回到了這片熟悉的土地。八月至十一月,以專家顧問的身分,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大陸多所大學的師生們駐紮在巫山縣廟宇鎮,全程見證並參與這次發掘。

從一九八四年到二○一二年,龍骨坡遺址前四個階段的系統發掘中,據不完全統計,共發掘出哺乳動物化石一百一十六種,石器超過一千件,為探索三峽地區早期人類的技術模式和行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任何信息不能漏掉

從酷暑到初冬,黃萬波和隊員們一道住在廟宇鎮上的一家旅館,每天上午八點「開工」,每周工作六天,為青年學者提供技術支持。「最喜歡聽黃老師的分析,每塊化石他都能講出許多細節,能學到很多。」考察隊成員、河北地質大學碩士生全永濤說。

「龍骨坡遺址中的動植物化石是我們了解二百萬年前生態環境情況的最直接證據,一點信息都不能漏掉。」黃萬波說。透過黃萬波的目光,記者看到了古人類學的永恆力量與祕密。他始終精力旺盛,說起不斷湧現出的新發現,常帶有一種壓抑不住的興奮。

「龍骨坡遺址靈長類動物的思惟能力達到了什麼程度?對於揭示人類發展進程有何重要意義?許多謎團等待著我們繼續破解。」黃萬波說,人類能在進化中脫穎而出,從和動物一般生活到如今高度發達的文明和智力,很大程度是因為好奇心和創造力,了解人類源起的意義也在於此。

「黃老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敬業勤業、永不言退的工作精神,謙遜隨和、不計名利的性格作風,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黎小龍說,「每當我和他提起他對史前考古學所做的貢獻時,他總是謙遜地說:『我做得還不夠,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清晰思惟靈敏身手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黃萬波是最年長的「員工」,他每天和其他同事一道按時上下班,籌畫研究、科普、展覽等工作,還帶年輕人外出考察。

「黃老不僅是工作狂,更是一名生活家。」在重慶自然博物館信息中心主任李華看來,黃萬波是一位有趣的老者,他愛整潔,又幽默,身上始終洋溢著一股年輕人的活力,感染著同他打交道的每個人。

九旬老人如何保持清晰的思惟和靈敏的身手?黃萬波說自己的生活比較規律,上午七點前起床,晚上十點前睡覺,按時吃一日三餐,他喜歡的菜是燒白,愛喝咖啡,手頭沒活的話下午會出門散散步,但忙起來經常在家一待就是一天。

談及接下來的工作計畫,黃萬波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他正在準備申請明年繼續對龍骨坡進行發掘的補充材料,還計畫聯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巫山縣等,在二○二五年巫山人化石發現四十周年時召開國際會議,出版相關書籍。

考古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對於一個從事史前考古學研究的學者來說,數十次甚至數百次野外考察一無所獲的情況並不罕見。但黃萬波說,自己從不會灰心喪氣,而是繼續期盼著。人類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哪怕只剩下離體的牙齒、破碎的頭顱、肢解的骨片,仍然像一塊塊磁石,吸引著自己去尋找、去探究。「之所以這般執著,是因為我堅信:這一切很有價值,很值得我去做。」黃萬波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