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喚起社會對腦中風相關問題的重視,「2024探索腦血管新藥:新突破、新應用」醫療論壇,今(27)日特別邀請各界醫療專家參與,分享臨床研究數據和臨床試驗結果。圖/腦得生生物科技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入冬以來最強寒流來襲,全台各地氣溫驟降,各地診所、醫院急診湧進大量腦中風、心肌梗塞、感冒、發燒、肺炎等患者,尤其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血管疾病患者情況較為嚴重,「搶救」變得極具挑戰。
為了喚起社會對腦中風相關問題的重視,「2024探索腦血管新藥:新突破、新應用」醫療論壇,今(27)日特別邀請各界醫療專家參與,共同分享臨床研究數據和臨床試驗結果,促進對腦中風更深入的理解,為未來的治療及預防,提供新的方向。
在台灣,每年約有7萬多人罹患中風,每年逾1萬2千多人因中風致命,儘管即時進行搶救,但仍經常留下許多嚴重後遺症,包含肢體偏癱、行走困難、吞嚥困難、語言障礙、智能障礙,甚至昏迷或成為植物人等。依中央健保署2021年的全民健保統計資料,全國腦血管疾病的就醫人數高達43.7萬人,費用占總醫療費用比率排名第7位。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表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若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將可降低疾病導致中至重度殘障等後遺症的風險。多位醫學專家,不斷呼籲民眾:「預防,更勝於治療!」
多篇醫學報導指出,預防中風必須嚴控各種危險因素,包括保持正常體重、戒菸戒酒、培養「三低一高」飲食習慣,以及增加運動等,從而降低罹患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於已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房纖顫的患者來說,改善生活習慣的同時,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對預防中風,相得益彰。
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李宗海指出,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小腦、腦幹為24小時,盡速就醫,請專業醫師提供評估與治療方式是關鍵,「不同部位的中風,在時間與治療方式,可能都不盡相同。」
腦得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團隊,自1999年專注投入腦神經及心血管疾病新藥開發,遵循美國FDA新藥開發規範,整合19間醫學臨床試驗中心,透過多次動物藥理、安全性及三期人體臨床試驗。其中第三期試驗更為嚴謹,參與者包含100位專業醫師、300位參與二次人體臨床試驗以上病友,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