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亞鴻
文/沈明信整理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他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一九七八年,華人歌手侯德健一首〈龍的傳人〉橫空出世,借著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表達了在波詭雲譎的國際時勢之中,對國家、民族前景彷徨的憂思。
這股憂思,並非訴以消極、頹喪的呻吟。相反的,侯德建以極其振奮人心的詞句,喚起民族自強的意識,一句「龍的傳人」自此風靡整個華人世界。一種無言的文化默契焉然成形,「龍」從天上走向人間,從皇權走向民間,世界華人自詡為「龍的傳人」,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主流觀念。
當然,自古以來華人喜歡龍、崇尚龍,視之為祥瑞,這是毋庸質疑的。
追溯中國的龍文化,傳說中的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大概已經有八千年之久了。
在一九八七年,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仰韶文化遺址,則發現了六千五百年前用蚌殼擺成的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似在天上騰飛,龍的形象進一步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墓穴裡,蚌殼的擺設有左龍、右虎,還有北斗七星,這使得學者相信,龍的起源與天文學有關。
最古的龍字:蒼龍星宿圖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有「四象」之說,即蒼龍、白虎、朱雀、玄武,乃古人夜觀星象,對天上星宿的劃分。根據甲骨文、金文的「龍」字造型,學者考證其源於東方的蒼龍七宿,分別是角、亢、氐、房、心、尾、箕七顆星,古人根據其方位,勾畫出星座圖,因而造出最古的「龍」字。
回到地表的範疇,也有學者相信,龍極可能是由蛇、揚子鱷、雷電、龍捲風演變而來。在這其中,認為由蛇演化的一說支持者眾,龍就是大蛇,與印度的那伽相似。
在三皇時代,被視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就是一對人頭蛇身的伴侶。而神農部落的首領炎帝,相傳他的母親是感應了「神龍首」而誕下他,從這個時期開始,龍與人間的領袖,便連著一條生命的臍帶。
進入五帝時期,有熊部落在黃河中游崛起,以龍為部落的圖騰。黃帝登上歷史的舞台,他被喻為龍的化身,能夠乘龍御雲,指揮應龍助陣,從而打敗九黎部落的蚩尤,乃至最後乘龍升天成仙。
黃帝生前最偉大的功勳之一,便是征伐炎帝的部落,並與之合併,傳至後世,便是「炎黃子孫」的由來。既然炎帝、黃帝與龍都有莫大的關系,華人自認為「龍的傳人」也就順理成章了。
龍有九似,集圖騰之大成
中國龍的形象複雜,有「九似」之說,即由九種動物組合而成,分別是:駝頭、鹿角、兔眼、牛耳、蛇項、蜃腹、魚鱗、虎掌、鷹爪。
進一步剖析,龍還具有其他動物的組成部分,分別是鯰鬚、狗鼻、鱷嘴、馬齒、獅鬃、蜥腿、鬣尾等等,隨著時代的演進,形象愈加繁富多元。
有學者認為,龍身的多重動物組合,反映了在龍圖騰成熟之前,各個部落崇尚的圖騰各有不同,經過漫長歲月征伐融合,敗落的部落圖騰被併入主流,最終這些圖騰集大成於一身,便是中國龍的誕生,真乃萬獸之首。
流傳於民間,又把龍身不同的動物特徵,賦予種種正面的意涵,如:鹿角象徵健康長壽,牛耳象徵勤勞善良,虎掌象徵英勇不屈,鷹爪象徵勇敢果斷等等,集種種美德於一身,龍也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祥瑞。
中國龍在漢文化圈地區,諸如日本、韓國、越南皆有廣泛的影響,甚至遠在喜馬拉雅山區的不丹,其國旗繪的就是一條中國龍的形象。(轉載自《普門雜誌》二八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