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公主】楊麗萍 用舞蹈方式傳承文化

文/記者黃茜恬、陸敏 |2023.12.31
720觀看次
字級
楊麗萍在舞劇《孔雀之冬》中演出。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茜恬、陸敏

從十三歲進入雲南西雙版納州歌舞團至今,「孔雀公主」楊麗萍已經在舞台上活躍了五十多個年頭。二○二三年十二月,「譚盾WE︱音樂節」期間,楊麗萍再次來到香港。一身落地紅色民族風裝束,頭戴標誌性的刺繡花帽子,一出場便引得掌聲雷動。

從傳統文化中尋根

楊麗萍與香港結緣於一九七九年,彼時二十歲剛出頭的她第一次來到香港,演出民族舞劇《孔雀公主》。

回憶當時情景,楊麗萍說:「作為一個一直在雲南跳舞的少數民族舞者,第一次來到這麼現代化的城市,感覺就像進入了一個『花花世界』。」

四十餘年來,她數次到香港演出。談起對這座城市的印象,楊麗萍覺得「特別美好」,多元文化在這裡交匯,令她大開眼界。她還結識了香港視覺藝術家葉錦添,此後他們多次合作,成為很好的藝術夥伴。

「我和楊麗萍的經歷很像,我們分別從湖南和雲南的農村走出來,沿著原始的村莊根脈,走向現代藝術的探索之路。我們都很想讓香港觀眾通過藝術了解國家厚重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譚盾說。

為此,兩人重新編排了由楊麗萍編導、葉錦添擔任視覺總監的舞劇《春之祭》,以雙鋼琴和打擊樂的音樂方式與具有濃郁藏族元素的東方舞蹈相結合,並由譚盾執棒指揮。當演出結束,台下掌聲響起,經久不息。

「我們用獨特的肢體語言進行東方式解讀,又在香港的舞台上向世界展示,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楊麗萍說,這也是從傳統文化中尋根,嘗試用民族文化語言與世界對話。

藝術標籤獨一無二

從一九七九年主演大型民族舞劇《孔雀公主》,到一九八八年憑借《雀之靈》登上央視春晚而火遍大江南北,再到反映中年後獨特心境的《孔雀之冬》,數十年來,楊麗萍一直致力塑造的孔雀形象,也成為她的藝術標籤。

「我生長在雲南大理白族人家,我們從小就在田野裡、河流邊跳舞。我們用舞蹈表達豐收時的喜悅,用舞蹈感謝太陽帶給我們光明與溫暖……」楊麗萍說:「我們的舞蹈課就是在大自然裡學的。」

從大自然中跳到大舞台上,楊麗萍用幾十年的時間研究孔雀舞。「最初我就是想用肢體來抒發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美的崇拜。」隨著時間推移,在擁有了孔雀之「形」與「靈」之後,楊麗萍說,「孔雀」已成了既有形象又有意象的一種文化符號,很美、很東方。

近年來,楊麗萍一直致力於培養新的「孔雀」。在二○二二年版《孔雀》中,她的角色就明確為「傳承者」,並且大膽啟用舞蹈新秀擔綱主演。「《孔雀》是永恆的,但我不是。」

楊麗萍說:「孔雀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總會有人前赴後繼地去表現它。把我的傳給下一代,然後下一代比我更好,留下更多好作品,我會因此無比欣慰。」

屬於自己的文化密碼

在楊麗萍的家鄉,有句諺語:有嘴不會唱,白來世上走一趟;有腳不會跳,再俏也無人要。她說,自己作為在田野裡自由長大的白族女子,對民族舞蹈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

一直以來,楊麗萍的作品都扎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她帶領來自雲南各地田間地頭的演員,走訪山山水水,將彝族、藏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原始粗獷、充滿絢麗色彩的勞動和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示在舞台上。

與此同時,楊麗萍在藝術上探索不止,讓創作展現出更多元、更先鋒、更具現代意識的特點。她說,舞劇《十面埋伏》就是她的一場舞台實驗劇作。「藝術創作都有自己的文化屬性和淵源,保持創作力的源泉就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密碼。」她說,「最重要的是你懂得品味和熱愛自己的文化。祖先留下來的那些民間元素和舞蹈文化,是經過大浪淘沙、千錘百鍊的,是有氣息、有生命力的。作為舞者,我們用舞蹈的方式來傳承文化。」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