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陳幼堅 東情西韻的創作旅程

文/記者郭辛 |2023.12.31
474觀看次
字級
圖/新華社

文/記者郭辛

提到陳幼堅這個名字,或許有些人並不熟悉,但很多人看過他設計的作品。從李錦記品牌到可口可樂中文商標,從香港國際機場、上海外灘美術館到國家大劇院標識……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均出自他之手。

他曾為張國榮、張學友等眾多香港知名藝人設計過唱片封面及演唱會海報,他設計的海報和腕表還被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從廣告人、設計師到收藏家,陳幼堅在藝術道路上已走過五十多個年頭,曾榮獲六百多個香港和國際獎項。他說:「我的人生,就像是一趟穿梭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關於創作和收藏的旅程。」

「遺傳」的藝術天賦

剪裁考究的襯衫,配上復古圓框眼鏡和圍巾,勾勒出陳幼堅的標誌性形象。與大多數設計名家不同,陳幼堅並非科班出身,也沒接受過專業系統的設計課程學習,他的藝術啟蒙源自他不曾進過學堂、卻很有藝術天賦的父親。

「小時候,我家開了間水果店,那些從外地運到香港的水果被裝在一個個木箱子裡,箱子用完後就成了廢品。」陳幼堅說,但在父親眼裡,那些木箱可不是無用的包裝,而是等待被賦予新生命的創作材料。

父親將那些箱子帶回家後,做成了凳子、桌子和各式各樣的家具,做完後刷上一層亮油,有時還會加些特別的裝飾,設計精妙,細節考究。每次父親進行改裝工作時,年少的陳幼堅總會在旁擔任小幫手。

「父親將他的藝術感很好地遺傳給了我。」陳幼堅說,「一般人看東西看到的只是平面物體本身,而在我腦海中呈現的圖像卻是立體的,有一種特殊的布局和空間感,我能看『穿』物體背後的隱形線條。」

二十歲起,尚不知「設計」為何物的陳幼堅開始在廣告公司做助理學徒,邊做邊學,先後在幾家香港外資廣告公司打工,在這個行當裡磨礪了近十年時間。這段經歷為他打開一扇新窗口,更奠定了他日後「中西合璧」的藝術概念基礎。

現代年輕化的表達

陳幼堅喜歡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香港人」,他還常感歎很難在世界上找到第二座如香港一般的城市︱︱源自東西方文化中流淌出的觀念、語言、符號,都在這裡發生碰撞、交融。

三十歲那年,陳幼堅和妻子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家自己的廣告公司,並逐漸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挹注於藝術設計中。香港中西文化的交融,也為陳幼堅帶來被他稱為「東情西韻」的創作風格。

二○○三年,他將可口可樂使用了二十四年的中文楷體標識,大膽改為頗具時尚感的流線型字體。「此前他們用的是書法字體,認為這代表著中國文化,卻很難融入可口可樂的精髓。」陳幼堅說。

於是,他花了四個月時間構思與反覆修改,最終將中文字體轉化為帶波浪狀、流暢的飄帶圖案,巧妙地與英文標識形成呼應。「其實中國文化不止有傳統,也可以是現代化、年輕化的,它可以有很多種不同方式的表達。」

在陳幼堅的設計中,不管是歐式華麗外表,還是美式簡單包裝,始終都蘊藏著濃濃的中國風情。

近乎挑剔的高要求

北京申奧時,陳幼堅設計了招貼畫。從那時起,他加強了與內地企業的合作,逐漸將業務重心轉向內地。

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其實我早在一九七九年就到過內地旅遊,那時內地藝術市場跟歐美差距還很大。」陳幼堅說。

在陳幼堅看來,內地設計如今已有大批高質量本土設計師和公司崛起,進步飛速。他希望通過新一代設計師,在向全球展示東方精粹文脈的同時,讓世界看到中國設計的蓬勃活力。

對於設計師來說,總有人會感歎時間不夠用,每天都在忙碌趕活,陳幼堅卻說自己在時間上「從來不計成本」,他對作品每一處細節與工藝的打磨,都有著近乎挑剔的高要求。

有時,從產品設計草圖至工程完竣,他甚至會花費比原本預計所需多幾倍的時間。「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