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教常識 114 鬼 文/星雲大師 |2023.12.31 語音朗讀 8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每個人若能以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來降伏心中的惡鬼、習氣,就能轉鬼性為佛性,化凡心為佛心,我們的人間就是人間淨土了。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記得幾年前,在我離開大陸六十多年後,第一次回到揚州過年。農曆三十的晚上,我帶著徒弟們打掃完畢,突然一陣風吹過來。從台灣跟我回去大陸的徒眾們,一直說好冷;我說不冷啊!他們回答:「師父,你從小住在大陸,當然不會冷。」我說:「亂講!我在台灣住了六十年以上,不都一樣?」這時,突然一陣風又吹過來,感覺還真的是很冷。我忽然想起了四句話:冷不怕,怕風;窮不怕,怕債;病不怕,怕痛;鬼不怕,怕人。為什麼?有時候出門,一陣寒風冷不勝防吹來,所謂刺骨寒風,真是寒入心扉,令人渾身發抖,所以「冷不怕,怕風」。還有,過去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每到大年三十,所謂「打著燈籠討債」,今年欠下的債,債主一定會在過年前追討;當討債的人就坐在客廳不走時,那種滋味比貧窮還不好受,所以說「窮不怕,怕債」。至於「病不怕,怕痛」,不論是急病,還是慢性疾病,病痛一來,有時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讓人難以忍受,因此一般人不怕病,只怕痛。所謂「鬼不怕,怕人」,世間上最可怕的是什麼?有人說是鬼,也有人說人比鬼可怕。因為鬼可以避而遠之,而人有時在暗中算計別人,陷人於不義,可說防不勝防。圖/unsplash那麼世間上到底有沒有鬼呢?在佛教裡,並不主張崇拜鬼,但承認有鬼的存在,認為鬼也是六道眾生之一,像《地藏經》中,就提到有諸多鬼王聽聞佛陀說法。然而如同老虎、獅子生活於山林之中,魚、蝦生存於海裡;鬼也有鬼的世界,彼此是河水不犯井水的。六道各有其道,所以人不會輕易就遇見鬼,鬼也不會隨便就來侵犯人,所謂「陰陽相隔,各有其道」。儘管自古以來,民間社會便流傳著各種令人聞之色變的鬼怪傳說,但事實上鬼也不一定都是可怕的;在人間就充滿著許多鬼,他們的存在和我們的人生有著密切關係。例如,有些媽媽叫小兒小女為「小鬼」,妻子暱稱丈夫為「死鬼」,鬼就有「可愛」的意思。又例如菸嘴不離口的人,我們叫他「菸鬼」;好賭錢的人,稱為「賭鬼」;好喝酒的人,是「酒鬼」;耽溺美色的人,是「色鬼」;一毛不拔的人,則稱「小氣鬼」等等。舉凡有惡劣性情與不良行為的,嗜什麼成性就成什麼鬼。除此之外,社會上還有懶惰鬼、膽小鬼、嫉妒鬼、缺德鬼、是非鬼,以及剝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各種有關鬼的稱呼。甚至也有一些人,把鬼弄到自己的心中、生活裡,所謂「疑心生暗鬼」,搞得自己和家庭都不得安寧,最後還請來法師超薦自以為來自陰間的鬼,殊不知人間的鬼才更需要度化。圖/unsplash實在說,人鬼殊途,真正的鬼並不會妨礙人,重要的是把自己心中的鬼去除,不要讓貪、瞋、痴、慢、疑的鬼,來干擾我們清淨的身心。每個人若能以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來降伏心中的惡鬼、習氣,就能轉鬼性為佛性,化凡心為佛心,如此一來,我們的人間就是人間淨土,而不是人間煉獄了。非人世間上的人都習慣罵人,佛陀會呵斥不明理的人嗎?會的,不過佛陀呵斥的很藝術。比方他說你愚痴、你不知慚愧,甚至最嚴重的一句話:「非人!」所謂「非人」者,就是「不是人」。「不是人」是很嚴重的事,他沒有道德、沒有禮貌,不像個人,應該笑的時候不笑,應該講話的時候不講,應該歡喜的時候不歡喜,應該做好事的時候不做,應該跟人相處的時候卻孤僻、不隨緣。佛教是以人為本,因為人有人性,有仁慈的心,有正派,有道德,如果你沒有慈悲心,好殺、好鬥、自私、欺人、邪惡,佛陀就定為「非人」。確實,在今天的社會裡面,有很多的人不隨緣、不和諧、不隨喜、不隨作,古怪的性格與人格格不入,孤僻怪異,又不能合群,我們應時時檢查自己,在團體裡要做個合眾的人。佛陀曾批評不發心行菩薩道的人,自私自利,不願普度眾生,只想自己解脫,這種無法延續佛法慧命的人是「焦芽敗種」。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其實在社會上,有一些人只知明哲保身,不護公理,沒有正義,只知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會感嘆社會風氣敗壞的人,也是焦芽敗種,算是非人。圖/unsplash所以佛陀教誡弟子,不可以做五種不像人的「非人」,表面看起來,雖然一樣有眼、耳、鼻、舌、身五根齊全,可是他的言行、思想、性格不像人。例如聞善法不著意、應喜而不喜、應笑而不笑等,就不像一個人。我們平時看到一隻小狗,歡喜對牠,牠也會對著我們搖尾巴。甚至花草樹木,如果你經常對它愛語讚美,它也會活得很茂盛,開得更美麗、燦爛,展現美麗的風姿來回報你。這個時代是個有聲音的世界,講話要大聲;這個時代是個有彩色的世界,臉上要有笑容,笑容就是彩色;這個時代是個有動作的世界,你有動作,才表示你是一個活著的人。非人不可做,要做「全人」,也就是有德的人。期許每個人要培養「隨緣合眾」的性格,當別人歡喜的時候,也能跟著一起歡喜;應該讚美他人的時候,就要隨喜讚美;當大家在交談,氣氛愉悅時,也可以隨喜加入;大眾出坡工作時,更不能偷懶置身事外,也要一起參與。能夠如此,才是人格健全,才算具有隨眾隨喜的菩薩性格。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神明 下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教常識115 童男童女 熱門新聞 01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2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3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4【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5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6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7【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8【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2025.05.0910【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3講演集─學佛與求法 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1星雲大師全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01》以師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②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①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3講演集─學佛與求法 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1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②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①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