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教常識 104 神通 文/星雲大師 |2023.11.26 語音朗讀 266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閉關的意義應該是:一、關閉六根賊;二、禁遏妄想心;三、正觀三毒軍;四、清淨身口意。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有些人對神通非常嚮往,想盡各種方法要修神通;而在佛經裡也提到,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但是此中只有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的究竟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陀才能證得。神通看似能帶給我們方便,但佛陀卻不鼓勵弟子追求神通,主要的原因是:神通非究竟解脫之道,神通敵不過業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空無。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少人也都證得神通;然而所謂「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游的」;會神通的,常亡命於神通。例如,提婆、目犍連雖有神通,卻仍難逃定業,死於外道之手。佛世時,釋迦族因為侮辱琉璃太子,而遭到滅族的惡運;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力拯救了五百人,但最後他們仍然化為血水。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這些都是神通不敵業力的明證。圖/unsplash一般人認為,有了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就什麼都能聽到、看到、知道,就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殊不知這反而是更大的障礙與煩惱。比方你沒有他心通,人家要害你,你不知情就能活得自在;若事先知道了,你還能快樂嗎?你沒有天耳通,聽不到人家罵你,耳不聽心不煩。相反的,如果你有天眼通,看到人間的苦難重重,你還能快樂得起來嗎?所謂「耳不聽,眼不看,心不知」,沒有神通,你的日子反而過得好。因此,一般人最好不要有神通,有神通反而是害了自己;神通必須要證果、有禪定,依於慈悲、住於淨戒,像菩薩基於慈悲,以神通來攝化眾生。所以,有般若智慧的人擁有神通,才不會障礙自己,傷害別人。佛陀曾說過,佛法是要用道德來感化他人,用慈悲來救護眾生,而不是以神通來迷惑大眾;一旦有了神通,更要嚴持淨戒,做有益於大眾的事情,而不是依仗神通胡作非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神通;只是我們和它太接近,反而感覺不出奇妙。比方說,肚子餓了,吃一碗飯就飽了,這不就是神通?天冷了,多加一件衣服就暖和了,這也是神通。精通各國語言的人,與人交談沒有障礙,就是「天耳通」;電視傳訊,給我們看到世界,不也是「天眼通」;遊走世界,只要搭乘飛機,數小時便能抵達,可說是「神足通」。其實,一切經驗的累積及智慧的判斷,都是相似的神通。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呈現,是潛能不斷開發的超絕運用。神通若建立在有形、有相上求,這個「有」,就是有限、有量、有盡;唯有空無的真理,才有無限的妙用。所以神通不必處處求,日常生活裡處處都可以體驗,就看自己有沒有用心,有沒有智慧罷了。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慈悲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圖/unsplash閉關閉關,就是閉門謝客,隱居修行。閉關期間的住所,就稱作「關房」;關房外要有人「護關」,護持這一段期間的飲食、醫護等雜務,讓閉關者能摒除外緣,做專修的法門。閉關的時間、目的各有不同,有的人閉關一年,或二、三年,甚至進了關房就不出來,一生就在關房裡閉「生死關」。閉關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志願來專修,有的閉「法華關」,專誦《法華經》;有的閉「華嚴關」,專念《華嚴經》;有的閉「般若關」,念《般若經》;也有的閉「淨土關」,專修念佛。閉關最怕的是「身在關中心在外」,關房的修行,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在關房中,心不能安寧、不能自在,心有所執著,有種種的煩惱困擾,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古德說:「沒有心開意解,不可閉關;沒有開悟入道,不可住山。」沒有積集足夠的福德因緣,未能具備大死一番的決心,卻奢言住山閉關,了生脫死,就如緣木求魚。有一個禪師被人冤枉,遭了牢獄之災。有一天,牢裡飛進一隻蒼蠅,禪師在這頭抓,牠就飛到那頭;禪師在那頭抓,牠就飛到這頭。禪師抓累了,說道:「哎呀!這個地方好大啊!連一隻蒼蠅都抓不到。」圖/unsplash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即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閉關閉習慣以後,虛空宇宙就在我心裡,就不會一天到晚想往外跑了。禪門裡有「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的教示,意思是,對佛法還沒有體證、開悟,還沒破除煩惱之前,不可以隨便閉關,因為煩惱未除,在關房中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因此,修行者在佛教裡修行,快者十年,慢者要二十年以後,才有資格講閉關。另外,閉關必定要勞動他人來護關,若初學者修行才剛起步,就馬上閉關,又有何功德讓人來護關?我認為閉關的意義應該是:一、關閉六根賊;二、禁遏妄想心;三、正觀三毒軍;四、清淨身口意。六根就像盜賊一樣住在我們身體裡,讓我們沉迷於痴惑瞋愛,所以修行過程中,最要緊的就是要「密護根門」,轉六根賊為六波羅蜜,才能脫離苦海。閉關是一種剋期取證、超越凡間的一種自我提升方式,其境界如人飲水,就像封得很緊閉的醬缸一般,經過長期的貯放,才會更香醇。閉關的人進步會很快,人雖然被關閉起來了,心卻很自由,所以思想自然會開闊。一個修行的人在關房內,要先把自己縮小,以便養深積厚,將來出關後,再擴大自己,利益群生。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選佛場? 下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教常識105 開光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3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4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5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6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7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08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⑭2025.08.1709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⑬2025.08.1610台灣醫療外交 傳承愛與責任2025.08.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1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從善如流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⑭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⑬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1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從善如流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⑭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