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00】魯德 用歌聲喚醒 人與自然的連結 文/楊慧莉 |2023.11.04 語音朗讀 70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魯德的單曲〈我們應懷抱夢想〉描述一個回鄉的都市人如何在脫去矯飾的外殼後重返自由之身的過程。 圖/My Inspired Life圖/The Australian獲得環境音樂獎的〈Stoney Creek〉,藉由視覺和聽覺的饗宴,喚醒世人一同保護美麗的大自然。圖/YouTube魯德的樂曲演奏常用到迪吉里杜管、吉他、口琴、斑鳩琴等多種樂器。圖/Wikimedia Commons魯德在眾多環境音樂獎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圖/The Advocate魯德欣賞原住民文化一視同仁看待人類與動植物的平等觀。圖/LifeGate環境音樂獎創辦人弗洛克稱許魯德多年來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圖/Pozible 文/楊慧莉因應氣候變遷而於前年11月發起的環境音樂獎,旨在藉由音樂激發世人對氣候和環境的保護行動。今年的得獎者來自澳洲,他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創作歌手魯德……實至名歸環境音樂獎得主來時路澤維爾‧魯德(Xavier Rudd, 1978-)是澳洲創作歌手,也是會玩多種樂器的演奏家。他以歌頌大自然的音樂錄影帶作品〈Stoney Creek〉擊敗眾多好手,贏得本年度(2023)的環境音樂獎。環境音樂獎的創設,目的在放大藝人們激發氣候和保育行動的聲音,支持所有透過音樂以動員各地觀眾的環保運動。 得知獲獎後,魯德發表感言,「很榮幸成為環境音樂獎得主。從我童年開始寫歌起,土地、海洋和所有讓人讚歎的動植物都是我音樂創作的最大靈感來源。以各種音樂獎項來說,得此獎讓人覺得很圓滿。要感謝所有投票給我的人和所有其他獲提名的藝人。好愛你們!」同時,他慷慨解囊,決定將兩萬美元獎金捐給幾個環保機構。音樂特色與肯定在澳洲維多利亞州土生土長的魯德,三歲開始玩源自澳洲原住民的管樂器「迪吉里杜管」,不久便學彈吉他和多種其他樂器;十六歲時輟學,開始踏上音樂之路。魯德的音樂風格結合雷鬼、藍調、民謠、世界音樂和搖滾,歌詞常跟環保議題和原住民權利有關,樂曲演奏常用到迪吉里杜管、吉他、口琴、斑鳩琴等多種樂器。音樂生涯中,魯德在澳洲和世界各地巡演,也經常受邀到世界許多音樂節慶表演,並在雪梨歌劇院、墨爾本論壇劇場等澳洲知名場館開演。生涯發展至今,魯德創作無數,也獲獎和提名無數,除了澳洲和紐西蘭音樂大獎外,專輯《靈鳥》(Spirit Bird)也曾獲美國葛萊美獎提名。他的音樂,全球有廣大樂迷喜愛;歌曲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電影和電玩遊戲中,成為一大亮點;並持續鼓舞全球數代的音樂人。創作特性與方式聽魯德的音樂,會感受到他整個人很放鬆,以及他想透過歌曲傳達的和平、接納和靈性信仰訊息。對他個人而言,所有的創作都是他在人生之旅中記下個人的所思所想,「都是我這個旅人的反省,我想我的音樂就是生命日誌,記下我所做的一些事,我小時候就知道要這樣做,音樂就跟呼吸一樣自然。」不過,魯德也沒讓他的創作跟呼吸一樣頻繁就是。有時隔了多年才發行下一張專輯,不急不徐,讓音樂隨靈感自然流洩而出。他也透露自己的創作方式,「我從未坐下來試圖創作歌曲,它就是這麼自然的跑出來,然後我會開始玩味個一兩年,覺得時間點對了,可以問世了,才發行。」換句話說,魯德創作是等待靈感降臨,甚至相信是聖靈指引,「有時,我感覺自己的音樂在我意識到它之前就已存在,總覺得人生旅途中有某個靈在引導我、教導我。」得獎原因和宗旨今年的環境音樂獎,由環境領導人、音樂大使和有影響力的夥伴依據作品展現出與大自然或環境議題的連結力,選出二十二支音樂錄影帶進入最後決賽。這些入圍影帶在世界地球日播放。超過一萬五千名來自五十九個國家的音樂愛好者和自然愛好者,參與這次的環境音樂獎決選,選出他們個人覺得最有共鳴的歌曲和音樂錄影帶。結果,魯德的作品勝出。獎項創辦人弗洛克(Edwina Floch)表示,「魯德的音樂很動人,提醒我們大自然所帶給我們的生命、美好和意義。我欣見他凝聚大夥兒、讓我們一起反省的能力獲得大家一致的認可。一、二十年來,他用自己的聲音,在舞台上和舞台下,照亮了各種環境議題,一路支持無數團體和組織的工作。」弗洛克並補充,「環境音樂獎不只是為了選出一名優勝者。我們旨在認可和建立一個有才華的藝術家陣營,而他們都想激發氣候和保育行動。有很多真的很棒的歌曲,這兩年來我們策畫了一個很棒的甄選,選出的作品各個都有其獨特的方式和視角。我們鼓勵每個人去我們的網址找出這些歌曲和故事,並跟其他人分享。」反璞歸真歌頌與萬物合一的美好多年來,魯德透過歌曲呼籲保護環境,也心念原住民福祉,除了他個人有部分原住民血統,最重要的是他十分認同原住民文化和其價值觀。此外,他也啟發了許多人,包括所有的自由心靈追求者、大地之母的熱愛者,其中也不乏那些想擺脫西方物質主義束縛、一心擁抱簡單生活的人,這主要是拜他的單曲〈跟隨陽光〉(Follow The Sun)之賜,此作品獲得很大的回響,也讓他一夕成名。效法原住民文化一如先前所言,魯德視創作為呼吸,作品之間有所延展,也都是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表現。舉例而言,另一首在〈跟隨陽光〉之後、同樣受人矚目的單曲〈一走了之〉(Walk Away),是一首邀請人昂首闊步展開新生的作品。根據創作者的說法,「它有點像是歷經種種不順後選擇和平式的反抗,而非被打敗;一旦我們做了比較極端的選擇,就必須堅定我們的信念,還要不忘愛我們自己的本質。」說起信念,魯德有自己篤信的東西,那就是他身邊的大自然,如大地、陽光、海洋和動植物。他說,音樂就是他唯一的教堂。在音樂中,他敬拜大地之母,深感人類應視自己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熱愛它所給我們的一切,且應進化出一種積極而崇敬的態度,而非想要掠奪。比起西方文明,魯德覺得原住民文化可愛多了,這也讓他樂於成為代言者。原住民文化,他覺得最可貴的特質在於「平等」,一視同仁看待人類與動植物。舉例而言,「如果他們在沙漠中需要水,就取其所需,剩下的留給其他動物,因為他們也非常敬重動物;他們也不在乎擁有土地,像英國殖民者那樣,只是覺得自己是土地上生活的一份子。」嚮往和平與自由多年前,魯德就留意氣候變遷問題,並督促快快展開行動。他還創作了多首「環保」歌曲共襄盛舉。如:〈來,放手吧!〉(Come Let Go),談到專注於簡單事物,擯棄物產,隨心所欲,珍視大自然所給予我們的單純快樂。對於人生,魯德有意識的選擇積極及平和。遇到不順,他的認知和做法是,「反正發生的事都在挑戰我們的耐性,與其發怒,不如尊重,就會平和多了。」或許,與其糾葛於人事物,他更嚮往自由。事實上,除了歌頌大自然,魯德也常在歌曲中演繹自由的可貴。他認為自由不是一個單一概念,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自由,只要他們想,並確認可以擺脫宗教和系統的制約,而唯一能有意識的征服我們奴性的方法就是明白到底是什麼在奴役我們。他另一首獲得今年度紐澳音樂大獎(APRA Awards)的單曲〈我們應懷抱夢想〉(We Deserve to Dream),便是描述一個回鄉的都市人如何在脫去矯飾的外殼後重返自由之身的過程。 美景好歌籲保育至於今年獲得環境音樂獎的〈Stoney Creek〉,也是一支與自由有關的作品。觀看這支音樂錄影帶時,會看見一名女子隨著魯德動人的歌聲響起,一路沿著葡萄牙美麗的海岸線溜著滑板,途經海灘、森林和懸崖頂,讓人憶起旅途中的自由暢快。短短幾分鐘,絕對是視覺和聽覺的饗宴。影片由長期以來支持他的樂迷馬欣(Axel Massin)拍攝,歌曲創作靈感來自魯德與妻子暢遊澳洲東北部約克角半島的所思所想。原來,這首寫於疫情期間的歌曲,有創作者對「人與自然一體」的省思和呼籲保育的美意。「我在紙皮茶樹下寫出這首歌,當時我思索著人生和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得知全球封城之事,卻也意識到這反而留給自然環境生態系統重新復甦的空間。想想,如果我們失去大自然、少了自然資源,我們又該如何過活?」魯德這麼說。 前一篇文章 【趨勢人物74】品牌創意總監波尼 帶頭改善時尚業 下一篇文章 【經典人物36】 歐姬芙 神來之筆 點亮大千世界 熱門新聞 01社論--撕裂的人心如何縫補2025.07.2402【創作花園】 挑戰養蠶寶寶2025.07.2403旅客需腎臟移植 航空客服員暖心捐贈2025.07.2404【小小詩人】 如果我能變身2025.07.2405【植感時光】天堂之果 紅豔刺寶木鱉果 2025.07.2706人生是過客 相遇皆因緣2025.07.2707泰柬衝突升溫 釀12死 31傷2025.07.2508走過風景走廊2025.07.2409男孩個性衝動 與睪固酮有關2025.07.2610林聰明行三好淨三業新書發表 推動三好願景2025.07.2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智人141】數位鑑識專家法里德 教你如何分辨照片真偽【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Herstory96】作家麥克尼 鼓吹用創造力翻轉亂世 作者其他文章【生活智人141】數位鑑識專家法里德 教你如何分辨照片真偽【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Herstory96】作家麥克尼 鼓吹用創造力翻轉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