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1.
2012年,西班牙攝影師哈維・博(Xavi Bou)開始〈鳥圖〉(Ornitographies)系列創作,他利用連續攝影術,捕捉飛鳥轉瞬即逝的身影輪廓,每張作品至少都要用500張影像疊合,才能看出鳥類飛行的軌跡,展現自然之美。哈維・博表示: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刻,保育不再是口號,而是需要。希望〈鳥圖〉系列作品,能鼓勵大眾留意周圍的雀鳥。」
2.
當年因為父親的期望,讓湯銘哲走上醫學這條路,原本對文學比較有興趣的他,1983年到美國攻讀博士時,受到教授啟發,堅定從醫的志向;回國後,他不僅在成功大學教學,也創立傷口中心,將學術研究與人文關懷結合,為病友提供幫助。湯銘哲認為:
「人生可以走的路非常廣,可以學的東西很多,生命應該是一段可以不斷學習的過程。」
3.
眼見媒體上,大多都是負面新聞,安格斯.賀韋(Angus Hervey)2015年決定創辦媒體公司「Future Crunch」,專門分享在全球各地的「好」消息,從健康改善、生活品質提升、人權進展、保育成功到科學突破等,鼓勵大家樂觀思考。賀韋堅信:
「我們必須記住,希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
4.
導演林正盛花費4年拍攝紀錄片《撼山河、撼向世界》,以民謠大師陳明章為主角,林正盛認為,陳明章如同吟遊詩人,除了認識他的音樂,也能認識「我們的文化」;片中除了訪談逾50名人物,也拍下陳明章藉由走路和開車遊繞台灣找靈感的過程。林正盛說:
「希望透過陳明章的故事,呈現我們是立足於土地上歌唱,挺著受傷的胸膛,仍要高聲歌唱,唱向全世界。」
5.
日本藝術家Yuki Kawae過去曾夢想能擁有一個充滿禪意的庭院,但他目前居住地,卻沒有空間可以蓋花園,所以他決定自製桌上型的禪宗花園;Yuki Kawae說,這個過程紓緩他的焦慮,他也在網路上分享作品,希望把平靜帶給大眾,他表示:
「禪宗花園圖案都不是永久的,就像人生許多事情一樣,它教會我不要想太多,因為我承受的壓力也是暫時的。」
6.
已是兩個孩子的33歲陳囿蓉,原本從事會計及行政工作,婚後看到先生辛苦創業,決定跨領域學習消防專業;她先報名雲嘉南分署職前訓練班,從零開始累積專業知識及技能,在840小時密集訓練中脫胎換骨,考取消防設備士證照。陳囿蓉表示:
「努力學習、創造自己的價值,就不用擔心被取代。」
7.
住在印度城市芒格洛爾的羅奇(Jeeth Milan Roche)曾在科技公司任職,但辦公室生活讓他深感沮喪;2002年,他意外發現種樹能讓他重拾活力,便創立「芒格洛爾綠色大隊」,展開植樹計畫,每年平均種1.2萬棵樹。羅奇分享:
「與大自然合作是很棒的體驗,大自然從來沒有讓我失望。」
8.
史都華(Kwane Stewart)是美國洛杉磯的「街頭獸醫」,15年前他進入貧民區,為無家可歸的人們的寵物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他以尊重、友善的態度,引導遊民卸下心房,讓他為寵物進行專業的診療。史都華認為:
「善良是一種超能力。其實只要一個善意舉動,一個自發的、隨機的善意行為,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