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偏中之偏的烏坵

文/王文隆 |2023.08.30
1643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所謂「偏鄉」,依據內政部的定義,指的是人口密度低於全國人口密度五分之一的鄉鎮市區,或是距離縣市政府所在地七‧五公里以上之離島。全國共計有六十五處偏鄉,其中,知名度最低,人口數也最少的,要屬金門縣烏坵鄉。

烏坵鄉包含大坵與小坵兩座有人島嶼,以及周邊的無人島嶼,地理位置相當特殊,坐落在福建省湄洲灣外,與湄洲島相隔僅十八海里。該鄉東距新竹八十一海里,東北距基隆一百八十海里,東南距澎湖九十三海里、左營一百四十五海里、高雄一百八十海里,雖行政上隸屬於金門縣,但實際上距離金門約莫七十二海里,距離馬祖也有七十海里,恰好位於金、馬中間。

目前烏坵全鄉僅有一百餘戶、六百多位鄉民,為全國人口最少的三級地方行政單位。由於太靠近大陸沿海,雖然隸屬金門,卻沒有同金門往來的定期航班,想要登島,得從台中港乘軍艦,且十五天才有一班船,如受天候影響,航班還可能取消;且因該島仍受軍事管制,除了該島居民,一般人其實無法自由登島。曾經,這裡設立過烏坵國小,但因為人口不斷流失,連小學也撤銷了,成了偏鄉中的偏鄉,離島中的離島。

烏坵因為靠近湄洲,屬於莆田縣,方言為莆仙話,開發的時間還算早。原本是福建沿海漁民在漁汛期或躲避颱風時的停靠站,其後逐漸有漁民在春秋漁獲最豐富的季節住在島上,人數曾高達一千多。

自清朝末年五口通商後,外國船隻來往中國沿海漸多,為了安全保障,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主導,營造司正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 Henderson)設計,副工程師哈爾定(John Ropinald)監造,在海拔近兩百英呎處的大坵山頂修建燈塔。一八七四年建成啟用的黑色圓型塔,配有等透鏡轉明滅白光燈,塔高六十四英呎,屬於閩海關所轄。

或許因為土地貧瘠,該區域沒有太多戰火,即便是在抗戰期間,日軍也僅短暫占領以維持航運安全。烏坵躍上歷史檯面,主要是在國共內戰時期,這兩座小島成為了兩軍交鋒的前線。

當時,自東南沿海撤退而來的游擊隊占領該島作為據點,嗣後在獲得美國軍援的情況下,改稱為「反共救國軍」。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台美雙方磋商共同防禦條約之際,中共遣百餘艘漁船、機帆船包圍烏坵,所幸在國軍積極支援下,驅逐了共軍的騷擾。這一年,為求防禦統整,烏坵交由金門縣代管,直到今日。

兩岸的對峙,使得清末便修建的烏坵燈塔不再亮起,以免全島成為共軍的靶子,但衝突終是難免。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深夜,烏坵附近爆發激烈海戰,當時,山海艦、臨淮艦奉命自澎湖開往烏坵運補,途中遭到共軍護衛艦和魚雷艇襲擊。山海艦遁往烏坵,臨淮艦欲調頭回馬公,卻在烏坵南方十五‧五海里處遭襲沉沒。國內面對此一挫敗,仍大肆宣傳烏坵大捷,誇大戰果,實則軍力已不若以往,前線官兵心裡最是明白。

當金門、馬祖解除戰地政務之後,交由金門代管的烏坵卻因全境都被劃為要塞,維持軍管至今。即使烏坵燈塔已於二○一七年重新點亮,但該鄉全境仍舊停留在兩岸對峙的過去,遲遲未能走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