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少霖
二○○○年版《泉州市志》記載:「早在唐代,南安黃姓已能利用『土履法』手工煮製白糖。宋元至明清時代,南安、晉江等縣民間土塘坊,長期沿用石灰法煮製紅、白糖。」
一九九六年版《豐州志‧文化‧科學技術》記載:「元代,豐州一黃姓長者發明壓土法製白糖技術。明代,豐州普遍使用畜力推動的石輥壓軋機的製糖法。」
豐州當地傳說:古時,豐州城內四鋪、城外四鋪,八鋪皆設有集市。「前洲鋪」為城外四鋪之一,其位置現為糖房村,為燕山黃氏族人主要聚居地之一。該村落位於黃龍江邊,古時當地江邊沙地大量種植甘蔗,用於製糖。近年,當地曾挖掘出一些宋代大型糖坊(石質制糖器具)。
元代時,當地有不少人開設「製糖加工場」,用於製作黑糖。一天,一家加工場內,一堵紅土牆倒塌,部分紅土掉落到糖缸裡。主人來不及處理,隔天發現其內的黑糖水和紅土混合後,出現了白色結晶,經品嘗與探索,成功研製出了白糖。
另有傳說:明代,燕山黃氏十房柯氏媽「柯玉娘」,帶領族人在現今糖房地域開發,種植甘蔗並製作白糖,「糖房」名稱即由此而來。由於白糖的發明,燕山黃氏一族經濟得以迅猛發展。後來,泉州府衙遭遇火災燒毀,柯氏媽捐款,始得以重建。
據說一九五○年代前,當地百姓大量種植甘蔗,村裡共有三個糖鋪搾糖,每年進入冬季,附近百姓便會砍蔗運送到糖鋪。直至一九六○年代政府建立「泉州糖廠」,私人糖鋪才逐漸消失。
當地舊時製糖工藝,乃是用兩頭牛拖拉兩個大石碾,經過木製軸承、木葉子槃圓圈轉動,壓出蔗汁,接著用陶漏撈出蔗汁裡的雜物。待蔗汁在大鐵鍋裡煮沸後,投入適量殼灰粉,再去雜物,進行冷卻。而後放進漏缸裡,其上為赤砂糖,下為黑糖水。倒入大竹簸箕,則為赤糖塊,也可做成糖塊粉。